局部复发直肠癌是否还有治愈的机会

2018-3-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结直肠癌是世界第三大高发癌症,因结直肠癌死亡的患者每年可达60万。在上海,男性结直肠癌发病率仅次于肺癌的发病率,女性也是排在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统计资料显示,60-80%结直肠癌患者在肿瘤根治术后2年内复发,50%的复发患者肿瘤局限于盆腔内。与欧美国家不同,我国的结直肠癌以直肠癌为主,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国际上最新临床数据报道局部复发直肠癌(locallyrecurrentrectalcancer,LRRC)的发病率大约在6-8%左右。虽然所占的百分比不高,但是绝对的数值还是不小的,按照近年直肠癌的诊治规模,在我们上海地区保守估计一年也要有几百例复发,就全国范围的话这个数字就更大了。局部复发直肠癌未经治疗的中位生存期大约在4-13个月,即使经过内科积极治疗,生存期也鲜有超过2年。许多患者常在痛苦和绝望中等待死亡,预后极差。

影响直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的原因,可分为三大类:病理相关的、解剖相关的和手术相关的。病理相关因素主要包括T/N分期、肿瘤分化差、脉管浸润、诊断时伴有肠梗阻或肿瘤穿孔;解剖因素包括初次手术时环周切缘阳性、远切缘太短或阳性;手术相关因素包括手术方式、外科技术和手术量。LRRC不良预后相关因素主要有:不能R0切除(R0切除预后最佳);初次手术类型(APR劣于LAR);CEA持续升高;原发肿瘤分期(T4、N+);术后12月内复发;高位骶骨累及(≥S2);骨盆多区域侵犯固定;大量输血;神经侵犯;骶骨髓腔累及;术前持续性疼痛(坐骨神经痛)等。

LRRC治疗目前最需转变的是治疗理念,对符合手术指征得患者而言,LRRC不再是绝症,完全是有希望治愈的,应该摒弃姑息疗法的思想,选择多学科积极治疗,R0手术切除后其5年生存率可高达60%。LRRC手术治疗的难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首先要在术前判断肿瘤的R0切除性,而肿瘤可能侵犯各个部位,所以需要多学科的联合手术,包括泌尿外科、妇产科、骨科、整形外科、血管外科、放疗科、神经外科等科室的参与。第二,术中大出血,术中髂血管破裂或者骶前大出血。第三,后向型LRRC切除骶骨平面的精准判断,对于避免或者降低术后并发症起关键的作用。第四,术后会阴部的感染,发生率大约在60%-80%,对于术后的恢复是一个挑战;第五,术后肠梗阻也是较难解决的问题(PS:我们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肠道内排列管,可有效预防此并发症的发生,并成功申请国家专利)。

术前多模态融合影像

医院LRRC手术技术体系,借助后入路手术途径、盆底疝修补技术和多学科外科手术团队,利用术前进行多模态融合影像检查,在积极争取LRRC局部R0切除的基础上,延长患者长期存活和改善生活质量。我们目前开展的27例手术患者均无手术死亡,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最长存活已达5年多。

后盆腔联合骶3-5切除

总的来说,LRRC的治疗有以下特点:根治性治疗手术难度大,挑战多;复发灶的R0切除是LRRC治疗核心;高质量影像学检查对诊断治疗有很高价值;新辅助、辅助放化疗对手术疗效帮助大;多学科协作是LRRC治疗模式的关键。

陈宗祐教授简介:

主要擅长胃和结直肠肿瘤的外科手术和规范治疗,直肠肿瘤的低位保肛手术,直肠肿瘤局部复发的扩大根治手术。医院普外科常务副主任,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外科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医学会普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医师协会普外科分会副会长,上海医学会普外科分会胃肠学组副组长和胆道学组副组长,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普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普通外科研究所副所长和大肠癌诊治中心副主任。

项建斌教授简介:

主要从事胃肠肿瘤的机器人手术治疗和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肿瘤的低位保肛手术,局部复发直肠癌的扩大根治手术。现为医院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国家科技部评审专家、上海市科委基金评审专家、上海市普外科专业组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结直肠外科专委会青年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外科医师委员会全国委员。曾入选复旦大学“世纪之星”培养计划和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培养计划。曾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MayoClinic结直肠外科学习和交流。

门诊时间:

陈宗祐教授专家门诊:周二全天

项建斌教授专家门诊:周二下午

胃肠外科专科门诊:周一下午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价格
民间偏方治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bianlishop.com/cgzzd/66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