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结肠疾病肠梗阻概述
2019-8-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肠梗阻概述
1.解剖与生理概要
解剖
小肠是指从十二指肠球部至回肠末端之间的一段肠管,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成人正常全长4-6m.但存在个体差异。十二指肠和空肠交界处位于横结肠系膜根部,第二腰椎的左侧,为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所固定。空肠和回肠全部位于腹腔内,仅通过小肠系膜附着于腹后壁。小肠肠壁分为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黏膜层
小肠
生理
小肠的血液供应来自肠系膜上动脉。小肠的静脉分布与动脉相似,最后汇集成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成门静脉
功能
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黏膜分泌含有许多酶的碱性肠液,成人上述内源性物质的液体量估计达ml/d.所以,在小肠疾病如肠梗阻或肠瘘时,可引起严重的营养障碍和水、电解质失衡
结肠
解剖
结肠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下接直肠。升结肠与横结肠的交界处称为肝曲,横结肠与降结肠的交界处称为脾曲
生理
右半结肠的血液由肠系膜上动脉供应,左半结肠的血液由肠系膜下动脉供应,静脉与动脉相似,分别由肠系膜上静脉与肠系膜下静脉而汇合入门静脉
功能
结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吸收水分、葡萄糖、无机盐与部分胆汁,储存、排泄粪便的同时结肠可分泌碱性黏液,以润滑黏膜
直肠、肛管
直肠是结肠的延续,上接乙状结肠,下连肛管,长12-15cm。直肠两端狭窄,中问扩大成为直肠壶腹。直肠壁分为浆膜层、肌层、黏膜下层、黏膜层
2.分类
(l)按照梗阻发生的机制可分为以下三类
分类
类型
常见原因
机械性肠梗阻
肠腔堵塞
如寄生虫、粪石、异物
肠管受压
如粘连带压迫、肠管扭转、嵌顿疝
肠壁病变
如先天性肠道闭塞、炎症性狭窄、肿瘤
动力性肠梗阻
麻痹性肠梗阻
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部大手术、腹膜后血肿和感染、低钾血症
痉挛性肠梗阻
见于慢性铅中毒和肠道功能紊乱
血运性肠梗阻
单纯性肠梗阻
肠内容物通过受阻,但肠壁的血运无障碍
绞窄性肠梗阻
肠内容物通过受阻,同时伴有肠壁的血运障碍,导致肠壁坏死及穿孔、急性腹膜炎、休克等一系列全身性严重症状
(2)根据梗阻发生部位的高低可分为以下两类
①高位肠梗阻:如空肠上段。
②低位肠梗阻:如回肠末段和结肠。
3.病理生理
(l)肠管病理生理变化
肠蠕动变化
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时,梗阻以上的肠蠕动增强,以克服肠内容物通过障碍;麻痹性肠梗阻则蠕动减弱或消失
肠管膨胀
肠腔内积气、积液所致;梗阻部位越低、时间越长,肠膨胀越明显
肠壁血液循环障碍
由于肠管膨胀、肠壁变薄、肠腔内压力不断增高而形成。主要表现为肠壁毛细血管淤血,肠壁充血、水肿且呈暗红色。组织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液体渗入肠腔和腹腔,体液丢失。随着血运障碍的发展,动脉血运也受阻,形成血栓,肠管缺血、坏死和穿孔
(2)全身病理生理变化
体液丢失与电解质紊乱
是肠梗阻很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胃肠道每日分泌ml消化液,绝大多数需要在肠道被再吸收。肠梗阻病人不能进食,伴有频繁呕吐,丢失大量的消化液,造成严重的脱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血液浓缩,并出现酸碱平衡紊乱。根据梗阻发生的部位不同及病情进展的速度不一,代谢紊乱的性质也有所差别
感染和中毒
梗阻造成肠腔内细菌增多并不断繁殖,肠壁通透性增大,肠内细菌进入腹腔,引起腹膜炎、毒血症或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
呼吸循环障碍
肠管膨胀导致腹腔内压力不断增高,膈肌上移,肺内气体交换受损,同时阻碍下腔静脉血液回流,导致呼吸、循环功能障碍
单纯性肠梗阻
梗阻上段肠管蠕动增强、扩张、积气、积液,远段肠管瘪陷
完全性肠梗阻
梗阻近段肠管迅速扩张,肠腔内压力增高,肠壁血运不畅
绞窄性肠梗阻
肠壁血运障碍,肠管变黑坏死,肠蠕动消失
慢性肠梗阻
多为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部位近段肠管扩张增厚,腹部可见肠型及蠕动波
痉挛性肠梗阻
多为一过性,肠管本身一般无改变
山河医学网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