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知识超声检查小儿急腹症之肠套叠

2020-10-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点击↑省直三院即可订阅本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

  肠套叠依据临床发病缓急和梗阻程度,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型。急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儿,以持续、完全性急性肠梗阻者为特征;亚急性肠套叠,痉挛发生时间轻短,呈不完全性肠梗阻,多见于儿童;慢性肠套叠为慢性反复发作,好发于成人。因病理改变不同,其临床症状各异。

01急性肠套叠

多有腹痛、呕吐、便血、肿块及全身情况的改变

01腹痛

  为肠套叠的首发症状,占就诊主诉的90%~%。因肠套叠形成后,肠腔即发生梗阻,近端肠段发生剧烈的蠕动和痉挛性收缩,随着每一蠕动波发生,使套入段不断向前推进,将肠系膜牵入鞘内而产生剧痛。营养良好,平素健康的婴儿常出现阵发性的哭闹不安,面色苍白,手足乱动,呈痛苦状。持续10~20min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数分钟后又突然发作,如此反复。体质较弱或在肠炎、痢疾基础上发生肠套叠的病儿可无剧烈哭闹,仅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较大儿童患肠套叠时腹痛发作间歇期一般较长。

02呕吐

  肠系膜受到牵拉引起的反射性呕吐。为婴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之一,常在阵发性哭闹开始不久即有发生,吐出物多为奶块或其他食物,以后常夹有胆汁,12~24h后,呕吐可渐停止,但常有拒绝哺乳或饮食。较晚再次呕吐,甚或吐出物为粪臭液体,说明套叠所致之肠梗阻已十分严重。

03便血

  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肠腔内渗出血液与肠黏膜分泌液混合可出现便血。便血常于腹痛后4~12h发生,起初混有黄色便,很快即排出暗红色果酱样便,有时为深红色血水,也可仅为少许血丝。回结肠型套叠早期即有便血,小肠型肠套叠便血发生较迟,较大儿童往往缺乏肠套叠便血症状,或在发病数天后才发生。若患儿无自行排便,肛门指诊可见手套染血。

04腹块

  病初腹痛暂停期一般能顺利进行腹部检查,扪及肠套叠所形成的肿块。检查自右下腹开始,依次摸右季肋部,上腹中部及左腹部,因婴幼儿肠套叠以回盲型居多,肿块的部位多沿结肠框分布,严重者可达直肠。肿块表面光滑,可活动,形状多如腊肠或香蕉状,中等硬度,略带弹性。此为确立诊断最有意义的体征。发病超过1~2天者,因套叠部以上小肠胀气显著,故往往难以扪及肿块。

05全身情况

  随肠套叠的病情进展可出现精神萎靡,表情冷漠,呈重病容。48h后出现肠坏死者可产生腹膜炎体征,全身情况更趋恶化,常有高热、严重水电解质失衡、明显中毒症状与休克等表现。

02慢性肠套叠

  多发生于成人,症状颇不典型,83%~92%具有导致肠套叠的器质性病变。其病程发展缓慢,表现为慢性、间歇性、不全性梗阻,症状出现数天、数月~1年以上,最后可逐渐发展为急性完全性梗阻。初发为反复出现肠道炎症及肠道功能紊乱症状,腹痛并伴有恶心和呕吐,大便中可有少量的黏液和血液,也可完全正常。腹部肿块在疼痛发作时可出现或变硬,并可见到肠型,疼痛间歇期恢复原状,若套叠自行复位,则腹块可完全消失。

03超声表现

  肠套叠部位显示边界清楚的包块。其横断面呈大歪套小环的特征表现,即“同心圆征”或“靶环征”。外圆呈均匀的低回声环带,系鞘部肠壁回声,低回声带系水肿增厚的反折壁及其鞘部之间的少量肠内液体形成。在大的外圆内,又有一个小低回声环带,形成内圆。内、外圆间为高回声环,中心部为高回声团,其边缘欠光整。套叠部的纵断面呈“套筒征”或“假肾征”。有时可能显示套叠的顶部和颈部,顶部呈头状盲端。“假肾征”通常是在套叠时间较长,肠壁发生严重水肿时出现,或是成人患者存在肠管肿瘤或息肉时出现。局部肠管可有肠梗阻表现:声像图显示肠管扩张,内容物积聚,蠕动亢进或显著减弱。

肠套叠横切面“同心圆征”

肠套叠纵切面“套筒征”

END

文/张姗姗(超声科)

编辑/冀慧丽审核/陈爱云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bianlishop.com/cgzys/90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