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腹症的诊断与治疗
2016-12-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定义:小儿科急腹症是最常见而且又是很严重的一组疾病。其临床表现的共同特征是:腹痛、呕吐、腹泻、便秘和便血,甚而出现休克,但这些症状并非急腹症所特有。
原因:由于小儿的生理特点,急腹症多发生在4~12岁的儿童,此阶段他们的组织和器官仍处于发育健全之中,各器官小而薄,血运容易受阻,大网膜薄而短,病变局限能力差,对细菌的抵抗力较成人低,因此小儿腹内脏器有炎症时,容易早期穿孔,很难局限,全身的病理变化发展快且严重,各种并发症比成人出现早。
相关疾病:1)嵌顿疝:常为突然发生,病史中除少数有剧烈咳嗽、腹泻诱因外,很难查出其他原因。临床上造成误诊的原因是忽视了腹股沟区肿物的检查。
2)肠套迭:是婴幼儿最常见的一种腹部急症。两岁以下小儿都可发生,尤其是四至十月的肥胖健康乳儿。男、女约为2-3:1。典型的临床表现:起病急,阵发性腹痛和多次呕吐(90%),稀薄带粘液性的酱色血便(80%),腹部可扪及活动的腊肠样包块(70%)。根据临床四个主要症状,肠套迭的诊断并不困难,但在便血未出现前或病程进入晚期、腹胀严重,腹部包块无法摸清时,确诊肠套迭是困难的。对于一个健康,两岁以内的乳幼儿、临床有机械性肠梗阻的表现,早期可用直肠指检来发现尚未出现的血便。空气灌肠常用作最后确诊的方法。
3)肠痉挛:是婴幼儿急性腹痛中最常见的,以三月左右的乳儿多见,发作时表现为阵发性啼哭、拒食、脸部绯红、口唇发白,四肢卷屈,腹部因气胀而隆起,发作后暂时安静,但不久又复发,而且越发越重。由于发病急,持续时间也较久,易与机械性肠梗阻混淆。在安静状态下或给镇静药之后检查,腹部虽胀,但柔软无压痛、无包块、肠鸣亢进,但无高声调的连续金属音,直肠指检常有大量气体排出,随即腹胀稍减轻。腹部透视仅见全肠普遍胀气,不见液平。但需注意的是:乳幼儿经过多次肠痉挛发作后,可能发展为肠套迭,应严密观察,才能避免误疹。
4)小儿急性阑尾炎:占小儿外科急腹症的40%,好发于5一12岁,男多于女。一般自诉腹痛在脐周,但压痛在右下腹。由于小儿阑尾的位置不固定,阑尾壁薄,炎症局限能力差,所以压痛范围较广。80-90%有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在体征尚不明显时,有了上述胃肠道症状,就要警惕阑尾炎的可能。盲肠后位阑尾炎,由于后腹膜对炎症刺激不及前腹膜灵敏,所以只表现为轻度的深压痛,肌紧张不显著,易误诊。小儿阑尾蛔虫症也相当多见。直肠指检对阑尾炎的诊断和鉴别帮助较大。
5)胆管阻塞:突然发生的阵发性绞痛,且部位较固定而局限,数分钟后即消退,消退后如常人,间隔一定时间后又突然发作,若发作频繁,逐渐转为持续性疼痛,局部有深压痛或轻度肌紧张。由于胆道蛔虫多见,而且症状特殊,所以有人常把上腹部阵发性疼痛都诊断为胆道蛔虫。较大儿童由于暴食生冷食物,引起结肠肝曲或脾曲痉挛也很多见,一般表现为一侧季肋区阵发性疼痛,甚至能扪及痉挛的肠段,不要因此而误诊为胆道蛔虫。胆道蛔虫常见的并发症是胆道感染。
6)急性美克尔氏憩室炎:术前很难与急性阑尾炎鉴别,常在术时发现,但憩室的位置常近腹中部,压痛和肌紧张更靠近中线和脐下。行阑尾手术时,若发现阑尾正常应常规检查回肠末端cm处,回肠远端憩室常在距回盲瓣60cm左右。
7)肠系膜淋巴结炎:肠系膜淋巴结在回肠远端最丰富,当淋巴结因感染而发炎时,表现为右下腹痛及发热,颇似阑尾炎,肠系膜淋巴结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9~12岁最多见,常与上呼吸道撼染同时存在。一般来说,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很少有呕吐,肌紧张轻微,也不进行性加重。体温初始升高明显,但迅速恢复正常,白细胞计数很少超过/MM3。
8)直肠脱垂:晚期肠套迭,其套入部可以通过全部结肠而脱出肛门。在这种情况下,易误诊为直肠脱垂。直肠脱垂时可清楚地看到肠粘膜一直延续到肛门周围皮肤,而肠套迭时,在肛门与脱出的肠管之间有一环形间隙,可以从此间隙将手指伸入直肠内。直肠脱垂无梗阻症状。除上述几种情况外,美克尔氏憩室,过敏性紫癜,结核性腹膜炎,肠系膜血管栓塞及肠内、外肿瘤等引起的出血或肠梗阻都可能与肠梗阻混淆,必须特别警惕。
9)便秘:小儿每日排便情况并不是每位家长都很注意。特别是对较大儿童。数日不排便或虽每日排便,但量很少,儿童粪便积存在结肠内,并产气。这些病儿可突然哭诉有阵发性腹痛、腹胀。腹部检查可见明显的肠型,扣及质硬的粪块,直肠指检时挖去干硬粪块或以盐水灌肠排出大量粪便后,腹痛、腹胀可解除。
10)蛔虫性肠梗阻:临床表现是阵发性脐周疼痛,伴呕吐或吐虫,中下腹可扪及位置变异的长圆形包块。发病前不少儿童有上感,发热、暴食,肠功能紊乱史或服驱虫药物史。x线腹部透视显示小肠、结肠均充气扩大,小肠内有少数短小液平,而其他机械性肠梗阻,小肠内液平较多,结肠内只有少量气体。腹部平片显示成团的虫体阴影。
11)黏连性肠梗阻:小儿黏连性肠梗阻可因先天性或后天性因素所致,先天性因素中最常见的是新生儿胎粪性腹膜炎,美克尔氏憩室,后天性因素主要是手术引起。黏连多发生在术后半年之内(75%)。由于小儿的腹部手术多在回、盲肠部位,故黏连以低位多见。对过去有手术史而发生机械性肠梗阻的患儿诊断并不困难,由先天性因素所致的粘连性肠梗阻,常在术中才能明确诊断。
12)绞窄性肠梗阻:常由肠扭转或一段肠拌钻入一狭窄环所致。临床表现除具有一般肠梗阻的表现外,还具有以下特点:暴饮暴食后剧烈运动而突然剧痛或在蛔虫性肠梗阻基础上,突然剧烈绞痛,腹部包块位置改变。阵发性脐周绞痛,并牵扯至后腰痛,频繁呕吐、早期出现严重中毒和休克,腹部可扪及压痛性包块。根据病史及临床特征,结合X线检查,诊断并不困难。
13)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好发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男、女发病无差别,有季节性,表现为消化道炎症及全身中毒,多数起病急骤。该病腹痛为持续性伴阵发性加剧,常在脐周或偏左上,甚至全腹痛,进行性腹胀,频繁的呕吐或呕血、血便,次数不等,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腹部压痛常在左腹或上腹,甚至全腹压痛,肌紧及反跳痛。X线显示病变肠段呈僵直状,肠粘膜紊乱,肠间隙增宽。
14)急性胃肠炎:常有腹痛、腹泻及呕吐、全身发热。但全身中毒症状轻、血便不多,一般与饮食有关。
15)过敏性紫瘫:表现为急性腹痛及血便。但有反复出血和皮肤紫癜病史。一般无腹泻,中毒症状极少见,无坏死性肠炎的X线表现。
16)消化道溃疡:小儿少见。小儿溃疡继发出血多在婴幼儿时期,而7~11岁儿童,常表现穿孔和狭窄,穿孔后表现为剧烈的持续性疼痛,全上腹压痛、肌紧、并迅速向全腹弥散,腹式呼吸受限。
17)继发性腹膜炎:因腹腔脏器破裂或炎症穿孔所致。其原发病变部位较其他部位显著。空腔器官穿孔以阑尾炎、蛔虫性肠穿孔多见。绞窄性肠梗阻所致的腹膜炎亦不少见。肠穿孔发生在重危,衰竭病儿时,由于反应差,临床表现不显著,仅表现为进行性肠麻痹容易误诊。
18)原发性腹膜炎:好发于3~7岁女孩,常由血行、淋巴、生殖道等感染引起。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发病急,腹痛剧烈,频繁呕吐,高热,神志棋糊,澹语、腹胀、腹部压痛、肌紧、反跳痛、WBC在2万以上,原发性腹膜炎常用抗菌素治疗,但它与继发性腹膜炎不易鉴别,故常以手术探查较为安全,以免贻误治疗。
19)痢疾:肠套迭的腹痛、呕吐、便血应与早期痢疾鉴别。当菌痢在脓血便尚未出现前,临床上所见的肠绞痛或类似肠梗阻的症状。常被怀疑为阑尾炎或肠梗阻。当脓血便出现后,因为有腹痛,又常误诊为肠梗阻。空气灌肠可明确诊断,但应注意:部分患儿在菌痢的基础上并发肠套迭。
20)食物或药物中毒:小儿对饮食卫生习惯差,误食混有农药鼠药等食物的机会较多,铅、锑中毒也有可能。食物或药物中毒后,若先发生腹痛、呕吐、腹泻、甚而便血,由于家长常不知病儿误食毒物的病史,故常做急腹症处理。若同时发现有数个病儿发病,应怀疑为食物或药物中毒。一般中毒后很快出现脱水、休克及精神症状。根据病情急剧变化的特点,应及时进行中毒抢救,不要在诊断与鉴别上耽误时间。
21)肺炎:小儿右侧肺炎或胸膜炎时,常伴右下腹痛并压痛,易误诊急性阑尾炎。但小儿肺炎时常有呼吸增快,鼻冀煽动,口唇发绀,肺部可闻罗音等特点,不难鉴别,X线胸透可确诊。
22)伤寒:伤寒早期,小儿腹痛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但伤寒开始时常伴有头痛,高热,全身情况不良,腹痛范围较宽,无肌紧,白细胞无明显升高,反而正常或降低;晚期伤寒穿孔易与阔尾穿孔腹膜炎棍淆。血液肥达氏试验,对明确诊断有帮助。
23)肝脓肿:小儿细菌性肝脓肿初期有寒颤、高热、右上腹持续性胀痛、肝肿大、局部压痛,甚至肝区可摸到包块,白细胞增高,X线检查可见腹肌抬高,运动受限,B超检查阳性率高。
24)胆总管囊肿:是胆总管先天性扩大畸形,当胆道有炎症或梗阻时出现疼痛,肝区可摸到包块同时伴发热,黄疽,钡餐检查可见十二指肠曲扩大变形、B超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25)急性传染性肝炎:早期少数病侧可表现为剧烈腹痛,局部可有肌紧,类似急腹症,易误诊为胆道蛔虫症甚至急性阑尾炎,行驱虫疗法或手术,会加重对肝脏的损害。
26)脾损伤:轻微的暴力可致小儿脾脏破裂,临床特点是内出血和失血性休克。小儿原发性脾破裂的发病率较低,但应注意观察。
27)肝损伤:仅次于脾损伤,由于小儿的胸部没有成人那样坚实,因而肝脏较成人更易损伤,损伤部位常发生于肝右叶。肝损伤后其死亡率约为25~55%。肝损伤是小儿外伤中主要死亡原因,仅次于头部损伤。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腹部炎症时注意的重点是:疼痛、压痛、肌紧张的部位和白细胞计数。腹痛的部位离脐部越远,则找到器质性病因的可能性越大,使儿童从熟睡中惊醒的疼痛常是有意义的,若有伴随症状,如苍白、冷汗、头痛、嗜睡、呕吐、便秘等均有助于诊断。腹部炎症在开始时,病变往往只局限于脏器的部分或腹腔的一部,但很快向全腹扩散,待出现全腹压痛、肌紧、腹胀时,此时再根据体征来诊断原发病灶,往往很困难。
2)小儿肠梗阻,约占小儿外科急腹症的1/2。按性质可分为机械性和功能性两类,按解剖可分为先天性畸形与后天性继发疾病,不同年龄阶段肠梗阻的发病原因不同:机械性肠梗阻在新生儿期以先天性畸形为主;在两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嵌顿病和肠套迭最多见;在儿童期以蛔虫性肠梗阻和粘连性梗阻最多。
3)小儿腹部脏器损伤并较少见,当小儿经常外力打击后,应详细询问病史、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耐心仔细检查,逐一排除,避免误诊。小儿腹部闭合性损伤,在诊断和处理上与成人有所不同,其理由是小儿腹部创伤后容易发生休克和循环衰竭,小儿的器官结构小,伤后不易修复。小儿腹部钝性挫伤的早期临床判断比成人困难,因除腹部创伤外,常合并其它损伤而掩盖腹部体征,小儿恐惧和不安更增加临床判断的困难。普通诊断性腹腔穿刺对腹部创伤的病例,可以发现腹腔内出血和空腔脏器破裂。由于小儿大网膜发育较成人差,以及伤前接受腹部手术比成人少,因而腹内粘连少,腹部创伤后,采用诊断性腹腔灌洗法,其诊断价值比成人高。
诊疗计划:
1)询问病史——应详细询问患儿既往有无类似腹痛发作,大便排虫和皮肤紫癜史,应了解发病前有无外伤,饮食卫生和进食何种食物等,均有助于腹痛原因的诊断。
2)体格检查——腹部与全身详细的望、触、叩、听检查,有助于明确小儿腹道的原因、部位与可能发生的疾病。
3)化验检查——血液和大小便常规检查,有时可提供有诊断价值的资料如血红蛋白及红细胞逐渐下降,须警惕内出血的存在。白细胞总数升高常提示炎症性病变。观察粪便性质有助于肠道感染和肠套叠的诊断。尿内有较多红细胞或脓细胞提示尿路感染。必要时需检测血和尿的胰淀粉酶等。
4)影像检查——疑有胆石症、肝脓肿、膈下脓肿时作腹部B型超声检查。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肺、胸膜及心脏病变。腹部透视和摄片检查,如发现膈下游离气体,提示胃肠穿孔;肠内有梯形液体平面,肠腔内充气较多,提示肠梗阻。若疑及肠套叠可作空气灌肠以协助诊断和复位治疗,但疑有内脏穿孔者禁用。疑有尿路病变可摄腹部平片或作静脉肾盂造影。
5)治疗步骤——根据病因作相应处理,如肠痉挛给予解痉剂;胆道蛔虫症或蛔虫性部分肠梗阻,可用解痉止痛药等治疗。炎性疾病应根据病因,选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外科急腹症应及时手术治疗。
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佛山妇幼保健院外科,是国内唯一开设有胎儿外科、小儿外科、女性外科、泌尿男科等专业的综合性外科。在诊断治疗:小儿先天性畸形、女性盆底及下尿路疾病、妊娠合并外科疾病、肛直肠疾病、甲状腺疾病、性发育异常与生育功能障碍等方面有特长。(刘国庆供稿)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正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