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好人何水焕
2016-11-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每天早晨,龙门县龙江镇坑头村卫生站,前来看病的村民为数不少,一名皮肤黝黑、身材消瘦的老汉在病人中间忙个不停,探体温、打针、捡药……
这名老汉名叫何水焕,他是坑头村卫生站唯一的医生,41年来,他坚守深山悬壶济世,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
坑头村地处深山
没有到过坑头村的人,根本没法想象它的偏远与闭塞。从龙门县城到龙江镇路溪圩,距离约30公里,然后再走30公里的村道,才能抵达坑头村。从路溪圩到坑头村的路途,盘山而上,地势陡峭,弯多路急,单是这段直线距离30公里的路,车程消耗近1个小时。
在小河旁的坑头村卫生站,今年64岁的何水焕头发有些花白却不凌乱,穿着白衬衣,一脸干净。坑头村如今有多村民,在同辈的村民当中,何水焕读书最多,这使得他注重个人的形象,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接诊病人。
从医41年,当年青春阳光的小伙子如今变成了温文尔雅的老头。何水焕从小奔跑于坑头村的山间小道,40载有太多的变与不变。改变的是容颜,没有改变的是他那颗守护乡亲健康的仁心。41年来,他或端坐诊室望闻切听,或肩背药箱走家访户,大山深处,既留下了他孤独的身影,也留下了他一个个坚实的足迹。
少小立志终被选拔推荐学医
何水焕这辈子干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和医药打交道,这在他童年就开始。何水焕记得,他小时候,由于长期缺医少药,父母被疾病缠身多年,很多乡亲因小病小痛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拖成大病。
何水焕12岁那年,邻镇龙华镇一名矿厂厂医被村民请到村里来看病。何水焕母亲的病被厂医看了两次后痊愈,其他村民的病也有好转。村民们的赞扬厂医的高超医术,既送医药费又送土特产。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从小目睹村民们对健康渴望的何水焕决定以后也要成为一名医生,以妙手仁心救死扶伤。
这个梦想在10年后变成现实。年,何水焕从路溪中学毕业,成为村上少有的知识分子。一年后,为改善农村缺医少药的窘况,培养一批农村“赤脚医生”,当地政府在各村选拔优秀青年进修医科知识。
村干部找到了何水焕,并将他推荐上去。年,年仅23岁的何水焕从龙门县卫生学校学成归来,正式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当上医生那天,实现夙愿的何水焕兴奋得彻夜难眠。
白天坐诊夜晚也常要出诊
何水焕在卫校学到的是中西结合的医术,感冒发烧不在话下,针灸、拔火罐等也在行。年,何水焕又进修了内科、儿科等,完善医学知识。在他的执业执照里,写着“全科医生”字眼,何水焕笑称自己是“万金油医生”。
对于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乡村,这“万金油医生”是守护村民健康的南丁格尔,整个村子都是他的出诊地,即使是夜晚,也照样行动。“肚子痛走不动的,外伤不方便移动的,喝农药寻短见的……”坑头村每户人家,何水焕都曾经踏足。
年的一天深夜,何水焕被一阵急促的叫喊声惊醒。一名小伙子前来求救,他50多岁的父亲何金水突发剧烈腹痛和呕吐,一度昏迷。对何水焕来说,给村民治病是大事,即使是夜晚,出诊是家常便饭,每个月都要出好几个夜诊。
何水焕毫不犹豫地背起药箱,打着手电筒沿着山路前行。山路崎岖,石头突兀,中途多处要攀爬。抵达何金水家时,何水焕已汗流浃背,他顾不上休息,立即给病人诊疗。何金水患的是肠梗阻,何水焕当场给他吊针输液以稳定病情,并连夜和何金水家属把病人送到50公医院。
等到何金水病情稳定时,已经是清晨7时。匆匆喝碗白粥,何水焕又赶回坑头村卫生站,继续接诊。
担架和医院
交通的闭塞,加重了急救的难度,这在坑头村没有通硬底化村道前显得尤为突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从坑头村到路溪圩镇的山路并没有开通,村民要出外需要走羊肠小道翻山越岭,动辄两三个小时。对普通的感冒发烧、轻微创伤等,何水焕应付自如,不过,面对一些病重患者,何水焕只能医院,这时候,担架派上用场。
年,村民何焕璋上山打山猪时,被山猪剪剪伤双脚,血流不止,伤情严重。何水焕经过对其紧急处理后,决定和其他村民用担医院;年,村民何木火被野猪咬伤身体多个部位,担架再派上用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坑头村人披荆斩棘,开辟了通往路溪圩的上路,汽车开进来。村集体的拖拉机,于是替代了担架,不变的是,何水焕依旧亲力亲为,医院。
坑头村有位女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和定期就医。一次,该妇女病发,何水焕和妇女家属,好不容易将其带上拖拉机。本已崎岖的山路在下过雨后泥泞难行,妇人在拖拉机上有情绪不稳,整个路途险象环生。后来,拖拉机卡在泥潭里,何水焕下车来推车,衣服被泥水溅湿。他湿着身子,陪伴病患颠簸两三个小时到龙门县城。
翻山越岭向邻镇产妇施救
由于医术精湛,早在上世纪80年代,何水焕的名气在附近数条村子传开,一些在山中种树开矿的异地务工人员生病了,常邀他接诊,就连隔壁乡镇的人,也前来求治病良方。
坑头村的南面群山连绵,翻过这些山头是博罗县横河镇地界。年冬天的一个夜晚,阴雨绵绵,何水焕的小儿子刚刚出生3天,横河镇有人前来登门求救,称横河有位刚生产的妇女,产后出血不止。
何水焕二话没说,穿起厚重的棉衣,跟着这名求救者攀爬山路三四个小时抵达横河,帮产妇止血和治理,一直忙到早上。在何水焕的努力下,产妇母子平安。
这是产妇的第四个小孩,家徒四壁的她,用红纸包了仅有的8块钱递给何水焕。何水焕于心不忍,将这笔医药费退了回去,叫产妇买点营养品给小孩吃。
回来的时候,依旧是走山路。在一处下坡处,何水焕滑倒,并扭伤了右手。当时,家有4个儿子的何水焕,一家口粮只靠他的看病微薄收入,生活异常拮据。
赢得儿子的尊重
41年如一日,何水焕忙于为乡亲们治病,却很少想到报酬的微薄。他4个儿子的读书费用,几乎靠借债和妻子娘家扶持。
为乡亲看病无数,何水焕也遇到多一些乡亲手头拮据而欠费。何水焕知道,乡亲们只要经济宽裕就不会欠他,他也从不主动开口去向他们讨债。有些乡亲们实在没钱还,他也不再计较。“何水焕是个好医生,是村里的大好人。”坑头村村民何湛金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里话。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硬底化村道铺至坑头村,车辆进出较为便利。同时,随着村民外出打工和种柑橘收入增多,村民的生活也渐渐改善,就医的选择也多了起来,患重症、急症的人,可以用车直接送院。
不过,这并不代表乡村医生何水焕就不重要了。早些年,很多村民走出大山外出打工,何水焕却地选择了继续与大山为伴。“我要走很容易,可是这里的村民怎么办?父老乡亲有个发烧感冒找谁去?”
“一年天,他白天坐诊,有时晚上还出诊,很少有时间陪家人。”面对操劳了40载的何水焕,妻子朱东连盼望的是他能早日退休,含饴弄孙。
对父亲的坚守,何水焕的儿子们表示理解。何水焕的小儿子何国斌说,以前,村上有个教书一辈子的老师,他去世后,全村人都去送他。“如果这名老师还在世,那么,我父亲便是村上第二最受尊重的人。”
北京哪个医院治白癜风最好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正规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