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亚军面对帝都即将开始强制分类,我的5句
2021-1-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福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zjft/180509/6223398.html来源l环卫科技网作者l兰亚军编者按:
《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于5月1日正式实施,随着日期的渐行渐近,北京垃圾分类的热度在不断升高,各种报道“纷纷亮相”,引发广大 ▲《做垃圾分类,如何突破瓶颈、系统推进》课程PPT截图去年是垃圾分类推广高峰年,有些城市特别是一些沿海城市,垃圾分类的力度很大,投入也很大。俺也实话实说,在全国算是做得不错的,比1.0版本还是有很大的进步。以下是其中一个城市列出的做得好的标准,这是相当于2.0版本。真心希望咱们首都北京,在垃圾分类上能带个好头,在一年后的总结中看到实质性的突破,华丽书写3.0版本,3.0版本应该包括这些指标:在做垃圾分类之前,该区域进入填埋场和焚烧发电厂的垃圾量为***吨,一年后为***吨,下降**%!或者说,去年垃圾自然增长率**%减少到现在的**%。居民人均生活垃圾产生量由去年的**公斤/天下降到**公斤/天,下降**%。垃圾清运量由去年的**吨/天下降到现在的**吨/天,下降**%。为了达到上面的这些指标,财政花了***钱,平均***元/吨。如果我们帝都领导和多万首都人民“忙活”了半天,结果,垃圾越分越多,这就不是垃圾分类的“初心”了!这次《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第三章里单独列举了源头减量的几种措施,比如限制过度包装、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推广无纸化办公等,这些都是减少垃圾产生的好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这些措施落到实处,期待着这次能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
第三句:关于产业链的建立
——要直面解决。
大家知道,垃圾分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牵扯的面很广,涉及的要素也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是2大块,一个是产业端,另一个就是居民端。
实践证明,居民端这一块,如果方法得当,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去年上海垃圾分类,就清晰的证明了这一点,大部分居民还是很主动和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有专家说,垃圾分类在中国这么多年不成功,是因为居民的素质低,这不是根本原因,居民“不背这个锅”。这么多年的实践和咨询发现,垃圾分类真正的、最大的阻碍应该是来自产业端。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现有的很多垃圾收运、处理的制度设计、制度安排是在原来的“混合收集、混合运输、混合处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换言之,这些制度设计是为“混合垃圾”收运处服务的,这在原来的“无害化”处理为目标的路径中是正确的也是合理的。但这些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与现在要实行的垃圾分类是不匹配的,甚至是矛盾和冲突的。产业端主要存在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垃圾的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基本都是混合的。二是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等各环节由不同的主体参与。三是收集、运输、处理等各环节都是按垃圾量付费或补贴的。→具体可参见(点击蓝字,查看详情第四篇《垃圾分类立法,重心应该放在哪儿》)这3个问题需要我们城市的决策者和管理者直面解决的,不能回避,一定要上升到改革的层面,用改革的方法调整和平衡这些企业的利益。另外,最重要的是改变目前收集、运输、处理“按垃圾量补贴”的政策,如果这个补贴制度不改变,垃圾分类的产业链是无法建立起来的,如果产业链没有建立起来,仅仅在源头做分类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因为那样,会出现“肠梗阻”和“消化不良”,从而打消居民分类的积极性。之前,在一个群里面看到这样一个段子——“前端热火朝天,中端人困马乏,后端哀鸿遍野”。说的就是有些城市垃圾分类前端、中端、后端衔接不好、不匹配的现象。当然,相比后端设施的建设,前端分类宣传、动员更“容易出成绩”,中端、后端的建设和利益平衡的难度要大得多,而且外人一般也看不见,所以,很多城市的重心主要放在宣传、动员之类的。要真心做,咱们就不能采取“鸵鸟政策”,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需要整体推动。第四句:关于居民积极性的调动
——要循序渐进。
在“产业链”建好后,下一步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做好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工作。
当然,我们说的产业链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参与垃圾分类的人数多少、分出的效果来确定,可适当超前,但没有必要一步到位,修得多么“高大上”,因为“前端又影响后端”。就像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由修建乡村马路、到国道,再到高速公路一样,也在不断提升。
其次,要坚持“由易到难、由粗到细”的原则。
现阶段,只要把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能卖钱的)分得精细一些,或者说它的纯度高一点就可以了,因为要考虑到后端的资源化利用。其他“傻傻分不清的”,比如说之前段子上说的猪大骨、龙虾等,所有分不清的都可分到其他垃圾里面去就行了,然后再逐步提升和优化,没有必要在一开始就把人“搞得晕头转向”。
要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宣传啊、动员呀都需要,最重要的是,还是要用经济杠杆促进居民垃圾减量和分类的积极性。
我们中国老百姓分类就问3个问题(当然,外国人也差不多):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分类了对我什么好处?不分类对我什么坏处?这个好处和坏处主要是指经济上的。
这次《条例》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多产生垃圾多付费,分类垃圾少付费,混合垃圾多付费”,这些理念很不错,关键的问题——还是前面说的,如何让这个制度真正落地,需要详细的、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和制度创新。
同时,要将垃圾分类同社区治理有机结合,探索“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
除此之外,改变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调动居民垃圾分类积极性,要循序渐进——不同阶段制定不同的目标,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定是要经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些阶段,这些阶段可以加快但不能逾越,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让“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参加高考”!
这次《条例》也说了“如果居民如果没有分类,要处罚50——元”,但是谁来罚?罚多少?什么时候罚?罚的钱做什么?这又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细则的配套,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而做人的工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垃圾分类,德国用了40年,日本用了27年,瑞典用了一代人的时间。
当然,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有它的体制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是我觉得3到5年,甚至10年这个时间还是需要的,不要想“毕其功于一役”,建议前期重点做“宣传”和“奖励”两方面的工作。
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垃圾分类是一个“慢活”“精细活”,做垃圾分类一定要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不能急于求成,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走,捷径往往是最大的弯路!
第五句:建议——温柔至诚。
说了半天,那么怎么做好呢?说点“接地气的”,个人温柔真诚的建议帝都:一是将垃圾分类的各环节做一个整体设计和谋划。垃圾分类包括分类宣传、投放、收集,分类运输、处理、利用这6个环节,而且环环相扣,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都会出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统筹协调,把各环节作为一个整体设计和谋划,而不能脱节,更不能畸轻畸重。后端决定前端,常言说,“有多大肚吃多少碗醋”,在后端能处理多少分类垃圾,特别是厨余垃圾资源化的能力;相应的,在前端铺开多大的规模,不能前端好不容易分出来了,又混一起填埋或焚烧了。二是重点选择1—2个区县全域开展垃圾分类改革试点,或者各找一个成建制的街道全域展开。垃圾分类一定是以区县为行政单位展开的,至少是以街道为单位,而不是全市各区按一定比例铺开。比如,今年要铺开30%,应该是16个区的30%即4-5个区,而不是全市社区按30%展开;比如个社区就铺开个,不是这样的,因为垃圾分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只是分类宣传,还包括分类投放、收集、处理等各环节,同时,还要考虑管理成本、运输成本等。建议帝都可以率先在密云、昌平、延庆等区做全域展开试点,主要是因为这些区县体量相对比较小,距离后端处理设施相对比较近。再或者,在16区各选一个街道,整体推进。试点街道要实现三个“全覆盖”,即: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主体责任全覆盖,生活垃圾“四分类”全覆盖,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处理、利用系统全覆盖。第三就是新的制度设计。就是我之前提到的“新环卫一体化”的理念,就是在现在“环卫一体化”基础之上,将垃圾分类加进去。当然,这需要制度创新,特别是“费用包干制度”,只有这样,垃圾分类产业链才能有效建立起来,企业才能有做垃圾分类的动力,垃圾分类才可能持续的进行下去。最好的运营方式就是“航母舰队”模式,即整体由一家能实力的国企、央企或上市民企总牵头,再与专业的民企、NGO等组织一起合作,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才能垃圾分类工作做好。我国“垃圾分类”理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由我们帝都率先提出,年7月12日,《北京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文章《垃圾要分类收集》。光阴似箭,迄今已60多年了,这期间帝都主要经历了年、年、年三次垃圾分类试点,但每次都“轰轰烈烈开始、冷冷清清结束”——无疾而终、折戟沉沙,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期待着这一次,通过总结和吸取之前试点的经验和教训,做好顶层设计、系统规划,真正走出“屡试屡败、屡败屡试”的“垃圾分类陷阱”,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有实效、可持续、可复制的垃圾分类模式!祝福帝都!主要参考文章:[1]诸大建:对比东京,从“无废城市”理解上海垃圾治理[2]金敏华:从84.7%到40%,韩国的垃圾减量之路[3]王俊杰:刍议当前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说到最后:以上部分内容,兰老师也曾在《做垃圾分类,如何突破瓶颈、系统推进?》视频课程中强调过。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