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腹痛中西医急救方法

2024/10/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中医辨证要点

1.辨腹痛性质腹痛拘急,疼痛暴作,痛无间断,坚满急痛,遇冷痛剧,得热则减者,为寒痛;痛在脐腹,痛处有热感,时轻时重,或伴有便秘,得凉痛减者,为热痛;腹痛时轻时痛处不定,攻冲作痛,伴胸胁不舒,腹胀,暧气或矢气则胀痛减轻者,属气滞痛;少腹刺痛无休止,痛处不移,痛处拒按,经常夜间加剧,伴面色晦暗者,为血瘀痛;因饮食不魔腹胀痛,暧气频作,暧后稍舒,痛甚欲便,便后痛减者,为伤食痛。暴痛多实,伴腹呕逆,拒按等;久痛多虚,痛势绵绵,喜揉喜按。

2.辨腹痛部位胁腹、少腹痛多属肝经病证;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脐以下小腹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五、急救处理

(-)西医急救处理

1.快速评估迅速检查呼吸、脉搏、血压、神志和体温,并据病情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1)危重:先救命后治病。如腹主动脉瘤破裂、异位妊娠破裂并休克等。快速纠正休克、生命支持,采用急诊手术或介入方法控制出血。

(2)较重:诊断治疗结合。如消化道穿孔、绞窄性肠梗阻等,在尽快完成各项相关检查的同时,改善患者状况,及时请外科医生会诊,准备急诊手术或相关治疗。

(3)普通:有潜在危险性。寻找危及生命的潜在因素,如消化道溃疡、胃肠炎、泌尿系结石等。按急诊常规诊疗程序诊治,及时追回诊断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尽早明确诊断、切忌贻误病情。

2.稳定生命体征对症支持治疗。

(1)防治休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2)对伴有发热、血象高的炎症性急性腹痛,应用抗生素有效控制感染。

(3)需禁食、胃肠减压者,注意补充营养。

(4)慎用止痛剂,未能排除肠坏死、肠穿孔者不用灌肠剂和泻药。

3.去除病因必要时剖腹探查。指征如下:

(1)怀疑腹腔内持续性出血。

(2)怀疑有肠坏死或肠穿孔伴有严重腹膜炎。

(3)经密切观察和积极治疗后腹痛不缓解,腹部体征不减轻,全身情况无好转,反而加重者。

(二)中医急救处理

中医急救处理以通腑、行气止痛为主。

1.内科治疗大承气汤煎水内服并灌肠。

2.中医外治四黄水蜜外敷痛处,中药热奄包或温水袋局部热敷。

3.平衡针主穴:胃痛穴(口角下20mm,以针刺三叉神经第3支后出现针感为宜),男取左侧,女取右侧,平刺,向对侧口角下进针25~40mm,针感以局部酸、麻、胀为主;腹痛穴: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以针刺腓总神经或腓浅神经后出现针感为宜,采用上下提插针刺法,直刺,进针25~40mmo配穴:伴有恶心呕吐者加胸痛穴,以针刺前臂背侧皮神经和骨间背侧神经出现针感为宜,釆用上下提插针刺法,斜刺,进针40?50mm,针感以局部酸、麻、胀为主。获得针感后立即出针,针刺时间在3秒以内。

4.体针与电针以上脱、中脱、梁门、天枢、气海、关元、足三里、合谷、内关等穴为主。由于急腹症多属里实热证,故多用泻法。

5.穴位注射根据不同病证采用不同的药物与穴位治疗,如胆道蛔虫症,取鸠尾穴用阿托品0.5mg注射;对胆绞痛,取胆囊穴用维生素K3~4mg注射;对阑尾炎,取阑尾穴用红花注射液ImL注射等。

六、中医治疗

(-)治疗原则

治疗腹痛多以“通”字立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立相应治法。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属实证者,重在祛邪疏导;对虚痛者,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休之腹痛,可采取活血通络之法。

(二)辨证论治

1.寒邪内阻证

主要证候: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恶寒身蜷,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服药后疼痛仍不缓解者,加高良姜、草芨、乌药;寒湿偏盛,伴见恶心呕吐,胸闷纳呆,倦怠身重,苔白腻者,加姜半夏、厚朴、蕾香、苍术、吴茱萸;兼风寒表证者,加桂枝、紫苏、白芷、防风,去人参、干姜;夏暑之季感邪者,加香蕾、蕾香、苍术、佩兰等;若大便不澹反秘结或大便不通者,此为寒邪夹积滞,加大黄。

2.湿热壅滞证

主要证候:腹部胀满,痞满拒按,胸闷不舒,烦渴引饮,潮热汗出,大便秘结或濾滞不爽,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泄热通腑,行气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伴见口渴不欲饮,身热,苔黄腻,加意茵仁、豆豉、黄苓、梔子;暑湿之季发病者,可用黄连香膏饮;肝郁化火引起者,加金铃子散。

3.饮食积滞证

主要证候:腹部胀满,疼痛拒按,暧腐吞酸,厌食呕恶,腹痛欲泻,泻后痛减,粪便奇臭或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加减。腹部胀痛拒按,恶食暧腐,大便或秘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气滞明显者,加用枳壳、厚朴、砂仁、陈皮、神曲、麦芽、莱腹子。

4.肝郁气滞证

主要证候:腹痛胀闷,痛无定处,痛引少腹,或兼痛窜两胁,时作时止,得暧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肝郁较重,痛连两胁者,加延胡索、川楝子;内有郁热,舌红苔黄者,加黄苓、梔子、知母、黄柏。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bianlishop.com/cgzzd/1479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