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学是怎样认识腹痛这个病
2024/8/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北京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513569.html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西医中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腹型过敏性紫癜、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先秦时期,“腹痛”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但腹痛是作为一个临床症状,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出现的。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中,描述了腹痛、腹胀、不嗜食等脾胃虚寒症状。
此后,腹痛从一个症状逐渐向一个病名演变。《黄帝内经》对腹痛的病因病机有较为全面认识。如《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指出了寒邪、湿邪、热邪等是导致腹痛发生的主要原因。《素问·举痛论》云,“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阐明了疼痛发生的部位。
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绕脐痛、少腹急结、少腹里急、少腹弦急等名称,并对腹痛已有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明确指出腹痛虚实辨证的具体方法和实者当下之法。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云:“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的脾胃虚寒、水湿内停证及寒邪攻冲证分别提出用附子粳米汤及大建中汤治疗,开创了腹痛论治的先河。
隋唐时期,腹痛已经作为一个独立病名出现。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将腹痛作为一个独立的病名,并总结了前人提出的腹痛其他名称,比如腹中痛、绕脐痛、腹满痛、腹疼痛、腹急痛、腹绞痛等名称。在这些名称中,有的描述了腹痛的性质和疼痛程度,有的表述了腹痛的病位。
宋金元时期,各个医家对腹痛的相关病名又有了不同的论述。如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中的肚皮痛,朱肱《类证活人书》中的腹满时痛,朱丹溪《丹溪心法》中的腹冷疼,危亦林《世医得效方》中的冷气腹痛,赵佶《圣济总录》、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的腹中虚痛,李东垣《脾胃论》中的腹中刺痛,王佑、陈昭遇、郑奇《太平圣惠方》中的腹内坚痛等名称。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对不同腹痛提出分类鉴别,“气血、痰水、食积、风冷诸证之痛,每每停聚而不散,惟虫痛则乍作乍止,来去无定,又有呕吐清沫之可验”。李东垣在《医学发明·泄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强调“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明代以前,胃脘痛和腹痛经常混称,明代以后将两者明确分开,专立腹痛病名。秦景明《症因脉治·腹痛论》指出:“痛在胃之下,脐之四旁,毛际之上,名曰腹痛。若痛在胁肋,曰胁痛。痛在脐上,则曰胃痛,而非腹痛。”其明确了腹痛与胃痛及胁痛的区别。龚信《古今医鉴》针对各种病因提出不同的治疗法则,“是寒则温之,是热则清之,是痰则化之,是血则散之,是虫则杀之,临证不可惑也”。唐宗海《血证论》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并指出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对腹痛辨治提出新的创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