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人的通勤烦恼,我们都在ldquo
2021-3-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早安,坊友们~今天是年7月5日,星期五,农历六月初三,西安晴转多云,气温20-36℃,空气质量指数(AQI)23,优。
编者按:坊近日接到坊友投稿,行文幽默,以在西安的通勤难度系数反思,正值毕业季,各大城市又开始了“抢人大战”,然而,能否留下人,靠的不止是城市经济的硬实力,还有城市精细化管理带来的软实力。
中心城市确立、大企业相继进驻、落户政策放宽......北漂七年后,网红城市西安发展势头迅猛,成功将我吸引至此。年3月,我携家人一同落户西安。然而,生活了一年多,我发现生活质量并没有提高多少。
仔细想来,还与通勤时间有关——每天3小时花在路上,到了单位,满满的元气就已损耗了一半;若问我下班后的生活什么样,经过了拥堵和拥挤的我,只想赶紧回家睡觉。
有人说:通勤,正在毁掉这一代年轻人。不管你多上进,多会合理利用时间,在通勤面前完全不堪一击,拥挤、拥堵、噪杂声,各种奇葩的人和事都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的确,工作之后,我深切体会到了生活最痛苦的两件事:一个是房子,另一个就是交通,而这两件事如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我也曾试图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克服困难,然而,一番实验后,我有些不知所措了......
通勤第一式:开车
难度系数:★★★★
西安的交通规划设计可以说是:道路千万条,奇葩处处有,设计不规范,司机两行泪。
走在南三环,我总要提前做好心理建设。因为放声大唱“你好堵,你好堵,你好堵堵堵堵堵”的同时,还要历经一段“井盖劫”——短短1公里就有七十多个井盖,这是要我重考科二还是要壮大轮胎厂?
一路堵堵停停,好在原先“流动停车场”曲江转盘改造后效果明显,节省了不少时间。但途经太乙路立交桥上西延路立交桥不畅,西延路立交桥上太乙路立交桥也不畅,这怕是西延路立交桥通车以来,与南二环接口处所面临的尴尬了吧。
西延高架桥修了两年多,与南二环太乙路立交对接处却是个“肠梗阻”——四车道突然汇聚成“喇叭口”,肯定要堵。而类似的问题在西安还很多,所以请问各位坊友,这种情况真的就无解吗?
再由南往北经过太乙路、环城路等路段,更是灯多路窄行人蹿,刹车油门不停换,时刻警惕“中国式过马路”;途径封闭式大社区时,因两个地点的勾连方式单一,所以必须经历一次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变道指引很少悬挂而是常常藏匿于地面,等到跟前了却为时已晚......
终于要到目的地时,80分钟已然过去,然而,大概是“八十一难”还没攒够,最后的“两难”往往最崩溃:我在这头,公司在那头,五分钟过去了,还在堵车;公司就在眼前,而停车位在哪里?是贴张元的罚单今天白干还是继续找车位等待迟到扣款?......
来不及多想了,快停车!可当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举着打开“钉钉打卡”的手机冲到楼下,才发现已经8点31分!
通勤第二式:地铁+公交
难度系数:★★★☆
西安的地铁也是极考验人的,脑力、体力、眼力和脚力这原本要求记者的“四力”,对“地铁侠”来讲,也是必备技能,样样不可落下。
早高峰地铁,从乘客的体验角度来说,都是“生无可恋”的,没有在早高峰地铁站挣扎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
人多就不再赘述了,咱们只针对一些能改善的BUG聊聊。首先,不是每个地铁站都有卫生间,所以在通勤路上,是要祈祷肠胃别出啥问题了哦?其次,遇到换乘站,脑子一定要灵光,眼力见要好,但凡判断错误或者看差了路,那长长的铁栏杆是没有豁口再放你出去的。体力好点的,“逆流而上”退出去重走,挤不过人群的,还是省省力气绕一个上下大圈吧。很奇怪的一点是,这种长长的护栏真的能起到指引效果而不是添乱吗?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换乘站,一出地铁,莫名有人开始小碎步快速前进时,旁边就会有人开始加快步伐大跨步式的往前撵,不出几秒,后面的人就开始跑步前进了。之前我并不明白这是为啥,傻傻的以为西安人可能是急性子,或者爱锻炼身体?后来才发现是自己太单纯,原来不跑两步排在前面,就算使用“铁砂掌”也塞不进第一趟换乘的车。
终于在眼泪中明白,在钟楼、小寨、北大街、北客站这样的“通勤战场”高发地带,为了能更快挤上一班车,走位、人品、速度,无时无刻不上演着“宫心计”。
同事好心告诉我她乘车的“技能”要点:首先在装扮上,要扎起马尾,莫让头发和身体分离太远;其次,动作要快,见缝插针,地铁里没有淑女,只有生存。
当然,下了地铁后还有一场硬仗要打——公交车!通勤路上,这是一场未知数更多的“战场”。
你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在同一站上车;不知道路上会堵多长时间;不知道今天的司机会不会又刹车油门无障碍自由切换;不知道今天大爷大妈们的上座率是多少......
但最束手无策的,还属我们的竞争对手——网络戏言“超市黄飞鸿,公交林黛玉”的大爷大妈们。至于为啥要和年轻人挤早高峰,一直是各大城市疑惑不解的“送命题”。买菜、送孙子、晨练?但更多的可能是因为坐车免费,想去哪就去哪儿。“滴,老年卡”
通勤第三式:自行车
难度系数:★★★
骑自行车应该是健身+通勤+省钱+免堵+免挤的最好方式,然而,前提是要有好体力、好天气、好......停!最重要的是要有自行车道呀。
骑了车子才发现,并不是每一条马路都有自行车道;也不是每一条道你都能骑的过去;更要面临攻克和横冲直闯的快递车、外卖车抢路的“技术难题”。
比如,在西安市碑林区长胜街的北段,有条道被戏称为“最囧自行车道”,因为一部分被停车位占据,车位和快车道之间形成的夹缝致使自行车道的宽度只有四五十厘米。而类似最囧自行车道、消失的自行车道,也恰恰是目前西安市区道路状况的一个缩影。
其实,选择了公共交通的我,多数情况下是每天“公交+地铁换乘+单车+慢跑”都要来一遍的,在这里,也郑重邀请坊的坊友们加入通勤青年“铁人四项”荣誉大赛,说不定也能拿个第一名。
西安的城市饱和度并不高,但通勤路为何如此艰难?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城市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比如企业都集中在南北郊,而房子却不一定能买到相应区域;也有城市快速扩容后落下的基础建设问题;但更多的问题落在“规划”二字上。
“缺乏立体交通”“修路不留余地,只管现在够用,不考虑以后是否需要拓宽。”“北大街就是连体的‘火柴盒’,密不透风的逼仄感”“大量楼盘追求高容积率,韭菜楼比比皆是”“大雁塔周围的高楼比大雁塔还高,把气势都给压下去咧”“短命的曲江轻轨投了上亿元,看着肉疼”......
饭后,一场关于西安规划败笔的讨论,在我们公司炸开了花。路网的规划和改造相当于人体的血液循环系统;城建的规划和设计是城市人文形象的体现。然而,规划定位不清,无序开发太多,层出不穷的“拍脑袋工程”不断撩拨着民众的视觉神经。最无力的是,这些败笔,都将给西安城市建设以长远的伤害,几十年内都未必消化得完。
“有人凌晨三点不回家,有人清晨五点已在上班路上”,这样的段子早已成为部分北京青年每天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诚然,北上广深有他们的吸引力,但是漫长的通勤路和高房价是压死年轻人的两座大山,消耗的是等额的青春。
长距离通勤对人造成的伤害,远不止多花点时间那么简单。
有段子说,通勤时间超过30分钟的人比其他人“死得早”,长距离通勤意味着锻炼和睡眠时间的减少,严重损害身心健康;增加20分钟的通勤时间,痛苦程度等同于降薪19%;通勤时间在45分钟以上的人,五年内离婚率比不需要通勤的人高出4成。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所有关于通勤的抱怨,最终都会结算到关于工作的厌恶账户之中。当我们说“昨晚加班太累了,11点下班,12点才到家”,其实内心都是把通勤路也算在了被工作耽误的时间里面的。而只有到家之后,才算是自己的生活。
也就是说,我们认为通勤是工作的一部分,而非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本身就并不是那么热爱上班(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人是热爱的),在这种心态下,从家里出门的那一刻起,到回家的那一刻为止,可能都会处于一种厌烦、抗拒的情绪之中。那么通勤路上当然心态雪崩,于是很多人在工作时间偷懒,以平衡掉多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最终影响个人的职业发展。
这也是我们逃离北上广深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我们来说,无非是想多一些自由支配的时间,多陪陪家人,高效工作,不把大好时光浪费在路上。然而,来到西安,这一问题仍未缓解。
西安是文化古都,自带光环。如今,城市发展大胆创新,让其“西引力”不断增强。但人才不断涌入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把人才留住,尤其是这些“毛细血管”如何畅通起来,让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生活的更有质感和幸福感。
我常想,其实坐拥长安大学这种交通领域的“黄埔军校”,西安“近水楼台先得月”,专家一大把。且很少有城市像西安街道规划的这么方正整齐,先天基因如此良好,西安在交通上理应更有优势。
此外,通过曲江盘道、石家街这些成功改造的案例,以及各方努力不断改善的交通状况来看,希望满满。这说明,一些顽疾通过相关部门主动作为是可以消化掉的,只是不一定每个想扎根在此的人都耗得起。
早八晚六,西安又迎来了她的城市潮汐。这种高难度的通勤考验着每一个在路上的年轻人,也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精度与温度。希望西安相关部门能加快脚步,“修复”城市规划BUG,让西安真正成为一个来了还想来,来了不想走的城市。
编辑:猫宁光
视频:闪电
新闻茶点
1.陕西宁陕县引导家长用科学方法进行早教,《山里的娃娃也细养(一线探民生)》。《人民日报》(年07月05日14版)
2.陕西省政府领导班子分工调整
3.陕西省14人入选中青年科创领军人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