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
2018-3-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百家经验:附子的临床使用
“附子最有用,亦最难用”。
附子的特性是怎样的,附子适应那些症状,附子应如何正确使用?这对经验丰富的老医生来说并不成问题,中医历来是“有是病,用是药”。但这个“是”与“不是”,只是一念之差。
正确使用,可挽狂澜于既倒。错误使用,冰消玉殒,追悔莫及。
下面对附子临床运用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
一、《本草正义》“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
二、《本草求真》“附子,味辛大热,纯阳有毒,……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
三、《神农本草经疏》列70余证为不宜用附子的禁忌症,“尚误犯之,轻变为重,重者必死,枉害人命……,宜谨审之”。
四、《中药古今应用》“附子,上助心阳以复脉,中暖脾胃以健运,下补命门益命火,既能追复散失之浮阳,又能钧补不足之元阳,为回阳救逆,救治虚脱之要药。”
五、化占福经验:一患肺结核者,因遇冷感冒,自谓阴寒症,取回阳救逆汤二服,服后发高烧,吐血不止,次日身亡,送葬时,血从棺木中流出,这是误服附子造成的结果。
六、况时祥经验:
(1)使用附子辩症要点,精神不振,面色淡白,畏寒肢泠,腹痛喜按,少气泛力,口淡不喝或喝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嫩,脉微细或沉迟无力,
(2)用量:10--15克,煎一小时以上。
七、白清佐经验:
(1)确属三阴寒症,阳气衰微,脾湿肾寒者。
(2)阴寒祢盛,地气盖天,阳气竭绝之寒症。
(3)阳微欲绝,神去魂存之际。
(4)初用小量,继则量大,遇阴寒重症,附子用量辄以两计。
八、王少华经验:
(1)四肢清冷,自汗,心季,胸闷剧则胸痛,唇绀,脉结代无力或沉迟,或微细,甚则脉微欲绝,舌胖色淡,或淡紫、或青紫,苔白、薄白、或白滑、白腻之心阳不振。如心阳不振之病毒性心肌炎,心肾阳虚之冠心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肌病之阳气欲脱者。
(2)四肢清冷,畏寒、面白、泛力,小便短少或不利,舌淡、舌体胖大,脉沉细、沉紧之水肿症,属心阳不振者。如脾肾阳虚之慢性肾小球肾炎,肾脏综合症至肾衰竭者。
(3)腹中冷疼,大便秘结,手足厥逆,脉沉紧弦,舌淡苔白黏腻之脾阳虚衰,冷积阻于胃肠之寒湿盘肠便秘者。如不完全性肠梗阻。
(4)四肢不温,腹中冷痛,喜热、按,大便溏薄,甚则濡泄夹有不消化物,感寒则便次迭增,舌淡苔白脉沉弱或沉细之久泻者。如寒湿内瑥、中阳不振、脾肾两伤之慢性腹泻,溃疡性结肠炎。
(5)脱症用10—15克,水肿及寒湿性便秘久泻用6—10克,湿热性久泻3—6克。禁忌:阴虚舌干红有裂纹者禁用,热证慎用。
九、张子琳经验:
(1)脉必沉迟,唇甲黑青,脉症相合。
(2)要么不用,要么重用,量少则起反作用。
十、杜丽茂经验:
(1)如患者在病初或服药过程中,表现出明现的热相时,则应忌投附子,以免加重病情。
(2)用以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尤其是慢性肾炎引起的水肿。
十一、张伯臾经验:
(1)心功能不全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兼心火者,用附子合黄连。
(2)有肝火者,附子合龙胆草。
(3)有胃肠炽热者,或於热互现者,用附子合大黄。
(4)属心肾阴亏或心阴心阳二亏者,用附子合万年青(苦参)。张老认为,附子虽为辛热燥烈之品,但配伍得当,则无刚燥之弊。用热药于补水之中,阳得阴助,热得寒制,则温而不燥,刚而不烈。
十二、李翰卿经验:
其一、回阳救逆,与干姜、炙甘配伍,治疗脾肾阳衰四肢厥冷、泄泻稀水、失禁、脉欲绝者。如苔黄、口苦,可配寒凉之药,如附子理中汤加黄连或猪胆汁。
其二、补心肾之阳,必佐以补阴之品。如真武汤之用白芍,八味地黄丸用地黄,附子宜小量为佳,大者4.5克,小者1.克即可。
其三、用于温脾肾,如附子理中丸,胃脘冷痛,指趾厥冷,胸脇疼痛。
其四、脾肾阳虚或心肾阳虚的水肿,肾水凌心,肾水凌肺的浮肿、心季、咳喘、四肢厥冷,脉沉细微的治疗,附子优于玉桂。
其五、除寒止痛,治疗寒实证,脉紧肋痛者,用大黄附子汤,胃腕冷痛,脐腹冷痛、疝痛、寒厥心痛用附子。
其六,除寒襡痹,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附子对痹证脉弦大而紧或沉细迟缓、指趾厥冷者效果最好。对兼有口苦、苔黄、尿黄者有要慎重应用。心力衰厥用附子宜小量,亡阳二便失禁、肢厥时宜大量。
十三、徐仲才经验:治血症不避附子,桂枝易动,而附子能走能守,故血症不忌附子。而面红赤,脉洪大等实热症状明显者不用。
十四、张其经验:慢性肾炎、溃疡病,胃肠痉挛,属于虚寒者,附子配半夏效如浮鼓。
十五、郭永惠经验:治胃下垂,中气下陷者,脾虚日久,致成虚寒,水饮阻滞者。
十六、徐小圃经验:治小儿外感病,症见面色皓白、神疲、多汗、肢冷、口不渴、便溏、尿清、阳气虚衰,取温阳扶正法,用附子。
十七、刘含堂经验:単用附子,难达下焦,反助虚阳上尤,佐以童便、生牡砺、生龙骨则无上弊。
十八、赵金铮经验:“五物回阳汤”人蔘、附子、五味子、麦冬、童便,用以救治阳厥阴竭之症,每挽垂危于万一。临症用附子配磁石,效果最佳。
十九、彭子益经验:
(1)附子性热,乃补阳温水寒之药,非补肾之药。如非阳气虚少水气又寒之病,而误用之,有将中下阳气引出之患,与拨动木气扇动心气之患,其患大矣。如非阴寒偏盛之病,附子、肉桂一切动阳之药,下咽即生大祸。
(2)附子纯阳,其性上升。如水寒不大而多用附子,或水不寒而误用附子,附子下咽,能将肾中阳根拔动而起,使水气从此不能包藏火气,为祸不小。除纯寒之外,不能不用附子外,其内伤肾阳不足,肾并不寒之证,莫如用甜苁蓉,巴戟天柔润和平之品,以代附子,最为妥当。
(3)脏病阴寒,以附子温寒救阳为主药。太阴之四逆汤,干姜、炙甘乃为太阴之主药,附子则太阴之母气药,乌梅乃为厥阴之主药,附子则厥阴之母气药。少阴之附子汤,附子乃少阴之主药。如少阴病未发现下利时,干姜慎用。母气者,水中之火为土气之根,火生土也。三阴脏病,人死最速,固阴盛灭阳,阳亡甚速故也。
(4)加干姜不加附子,此四逆汤更重温中之法。若并加附子,使脉暴出,必致不救。何也,附子重用,能引肾阳外散也。
二十、李可经验:
(1)凡用乌头者,必加二倍炙甘草,蜂密克同煎。
(2)凡剂量超过30克时,应煎三小时左右,煎取三分之一,分三次服。亲临病家,示范煎药。
(3)川乌中毒,用生大王、防风、黑小豆、甘草各30克,峰蜜克,煎汤送服生绿豆粉30克,在40分钟救活。
总结以上经验,概括为以下几个问题。
(一)附子,味辛大热,纯阳有毒,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上助心阳以复脉,中暖脾胃以健运,下补命门益命火,既能追复散失之浮阳,又能钧补不足之元阳,为回阳救逆,救治虚脱之要药。附子之功重在温阳,上温心阳,中温脾阳,下温肾阳。
(二)附子使用,如患者在病初或服药过程中,表现出明现的热像时,则应忌投附子,以免加重病情。有口苦、苔黄、尿黄者有要慎重应用。尚误犯之,轻变为重,重者必死,枉害人命,宜谨审之。如非阴寒偏盛之病,附子、肉桂一切动阳之药,下咽即生大祸。附子纯阳,其性上升。如水寒不大而多用附子,或水不寒而误用附子,附子下咽,能将肾中阳根拔动而起,使水气从此不能包藏火气,为祸不小。除纯寒之外,不能不用附子外。其内伤肾阳不足,肾并不寒之证,莫如用甜苁蓉,巴戟天柔润和平之品,以代附子,最为妥当。
(三)使用附子应掌握如下症状
(1)精神不振,面色淡白,畏寒肢泠,腹痛喜按,少气泛力,口淡不喝,或喝喜热饮,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淡嫩,脉微细或沉迟无力。
(2)四肢清冷,自汗,心季,胸闷剧则胸痛,唇绀,脉结代无力或沉迟,或微细,甚则脉微欲绝,舌胖色淡,或淡紫、或青紫,苔白、薄白,或白滑、白腻之心阳不振。
(3)四肢清冷,畏寒、面白、泛力,小便短少或不利,舌淡、舌体胖大,脉沉细、沉紧之水肿症,属心阳不振者。
(4)腹中冷疼,大便秘结,手足厥逆,脉沉紧弦,舌淡苔白黏腻之脾阳虚衰,泠积阻于胃肠之寒湿盘肠便秘者。
(四)附子用量,
(1)心力衰竭时应用宜小量,亡阳二便失禁、肢厥时宜大量。脱症用10--15克,水肿及寒湿久泻、便秘用6--10克,湿热性久泻用3--6克。补心肾之阳时,必佐补阴之品,大者4.、5克,小者1克即可。
(2)煎剂应在一小时以上,剂量超30克时,煎三小时左右,煎取三分之一,分三次服。凡用乌头剂,必加两倍炙甘草,蜂密克。
查中医附子一药之配伍,有以下各种
(1)附子、麻黄、桂枝,
(2)附子、桂枝,
(3)附子、麻黄、细幸,
(4)附子、人参,
(5)附子、黄芪,
(6)附子、白术,
(7)附子、鹿茸,
(8)附子、玉桂,
(9)附子、干姜,
(10)附子、半夏,
(11)附子、大王
(12)附子、黄连,
(13)附子、知母,
(14)附子、石膏,
(15)附子、生地,
(16),附子、石决明,
(17)附子、栀子,
(18)附子、龙胆草,
(19)附子、腊茶,
(20)附子、羚羊角,
(21)附子、生姜皮,
(22)附子、丹参,
(23)附子、穿山甲,
(24)附子、浙贝,
(25)附子、白芍
(26)附子、豨签草,
(27)附子、磁石、酸枣仁,
(28)附子、地黄、麦冬、首乌,
(29)附子、大王、韭白,
(30)附子、磁石、龙骨、牡砺
(31)附子、童便、龙骨、牡砺。
以上31种配方使用,总结为以下几种类形
(1)阳虚表实(2)阳气虚衰(3)本虚标实(4)阳气浮越。人之为病,有虚有实,有虚中兼实,有实中兼虚,有实实症,有虚虚症。中医易学难精,难在辩症。
有些病情往往虚实难辩,“天地之气,胜复之作,不形于诊。”在一些较低层次的会诊中,时常出现六个人中有三四种不同意见。尚若辩症错误,误用药物,危害不浅。
汉中附子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