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肠道微生态,解决慢性假性肠梗阻
2024/10/1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慢性假性肠梗阻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由肠道推动食物通过的能力严重受损引起。其特征是肠梗阻的症状,但肠腔无任何病变。临床特征与机械性肠梗阻相似,可包括腹痛、恶心、腹胀、呕吐、吞咽困难和便秘,具体取决于所涉及的胃肠道部分。
慢性假性肠梗阻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1、原发性假性肠梗阻:主要是肠壁平滑肌或肠肌神经丛病变所引起,可表现为家族性或散发性发病,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继发性假性肠梗阻:(可继发于多种基础疾病)
(1)结缔组织病:硬皮病、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2)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3)内分泌病:黏液性水肿、糖尿病、嗜铬细胞瘤等。
(4)其他药物因素:如吩噻嗪类,手术因素如空回肠旁路术以及电解质紊乱等。
假性肠梗阻的治疗旨在消除疾病过程并处理目前的并发症。重点放在疼痛、胃肠道症状、营养缺乏、体液状况、感染控制和改善生活质量的管理上。常用治疗方式为饮食调理、服用增强胃动力的药物等方式。并且当慢性假性肠梗阻继发于其他疾病时,还要针对潜在疾病进行治疗。严重的慢性假性肠梗阻有时需要手术治疗。
饮食管理旨在鼓励慢性假性肠梗阻患者全天少食多餐,并遵循低脂肪、低纤维饮食。有些孩子可能还需要每天服用多种维生素和营养补充剂。在药物方面,多种药物可用于治疗慢性假性肠梗阻。药物可能有助于控制症状和避免并发症。这些药物包括抗生素、改善胃肠蠕动的药物和针对疼痛的药物。
不过,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现慢性假性肠梗阻的发生与肠道微生态也有着密切得到联系,微生物群的组成、多样性和代谢活性导致多种胃肠道疾病发生改变,如炎症性肠病、IBS和肥胖。病毒或细菌感染、心理压力或营养不良可引发慢性假性肠梗阻急性加重,这些因素均受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肠道菌群改变会导致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和免疫失调,以及影响肠道神经肌肉稳态,是引发严重肠道动力障碍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