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这样是病了,父母却往往不知道宝宝的
2021-8-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文/花时间
宝宝感冒、发烧、流鼻涕,这是父母能够看得见、看得懂、及时问诊的患病表现,但许多时候宝宝向我们发出了“求救信号”,家长却没有读懂,延误了最好的治疗时机。
而这些疾病往往对宝宝的身心产生更严重、更长远的影响。不知道细心的爸爸妈妈们有没有注意到,你们家的宝宝平时会不会有一些不良习惯?或者是有时候的行为有些怪异?
这些其实很多都是宝宝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今天我们就带爸爸妈妈们一起来解读一下宝宝们的行为吧!
一
咬指甲
咬指甲也称咬指甲症或咬指甲癖,是指反复咬指甲的行为。咬指甲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不良习惯。多数儿童随着年龄增长咬指甲行为可自行消失,少数顽固者可持续到成人。出现这种现象常与精神紧张有关,在生活节奏改变比如孩子入托、入学时孩子特别容易出现紧张,在生病时也容易诱发此症,部分小儿由于模仿他人而形成。具有内向、敏感、焦虑素质等性格特点的小儿容易患此症。孩子表现为反复咬指甲。轻者仅啃咬指甲,严重者可将每个指甲咬坏,甚至咬坏指甲周围的皮肤,少数小儿还咬脚趾甲。部分儿童常伴有其他行为问题,如睡眠障碍、多动、焦虑、紧张不安、抽动障碍、吸吮手指、挖鼻孔等。症状顽固者夜间也出现咬指甲行为。如何应对:主要采用行为限制和正面引导。所谓行为限制,即当幼儿咬指甲时,父母应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慢慢地从嘴里移开,并用微笑、点头或夸奖的口吻表示赞允,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或玩具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正面引导,则是对合作的年长儿讲清道理,使其意识到咬指甲是一种行为偏离和咬指甲的危害性,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完全可以纠正的。同时鼓励患儿多参加集体活动和户外锻炼,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身心健康发育。咬指甲癖的治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矫治过程需要较长的时间,故家长不但自己要有信心,而且还要增强患儿的信心。采取父母监督和孩子自我监督相结合的方法,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能戒除咬指甲癖这一行为偏离。二
吮吸手指
多数婴儿在三四个月龄就出现吮吸手指的现象。这是宝宝智力发育的一大进步,说明宝宝聪明了。6个月以后的婴儿在情感上比较脆弱,害怕离开父母和身边熟悉的人,对亲人特别依恋。此时又有了自己初步独立的要求,所以常常会在疲劳、紧张、情绪低落、脱离最亲近的人时吸吮手指,以使自己得到安慰。不过,有时吃手,也可能是宝宝肚子饿的一个表示,妈妈可以观察一下,如是饿了就喂奶吧。关于吃手问题,一般认为,孩子吃手可以满足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需要。在心理学意义上,吮吸手指可以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使孩子获得快感。同时,吃手还可以锻炼宝宝的双手的协调能力,使宝宝更聪明。一岁以内的宝宝吃手不需要特别去矫正。儿科医生崔玉涛认为,如果孩子并没有形成严重依赖,无需纠正;但对那些已经形成严重依赖,甚至将手指吸吮破皮、变形的宝宝,可以用安抚奶嘴来替代,一定要及时纠正。依赖性吃手的坏处
1、宝宝吮吸手指,容易将病菌带入口中,会引起消化道感染或肠道寄生病等;
2、时间长了,指甲被口水泡软,易发生甲沟肿胀,手指局部组织增生、糜烂或畸形,造成感染化脓等;
3、孩子出恒牙后,经常吸吮手指可致下颌发育不良,造成牙齿排列不齐或上下牙咬合不良的的畸形,从而妨碍咀嚼功底,牙齿排列不齐可影响宝宝的发音。
4、经常吸吮手指,会影响手指肌肉发育和精细动作的发展,对以后的工作、学习及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如何应对:如果两岁以后还未消失就不正常了,其实这种是宝宝缺乏安全感,或者内心孤独的表现。应该多关心宝宝身心的发展,努力营造可让他安心成长及游戏的环境。家长可利用转移宝宝注意力的方式,例如:陪宝宝玩玩具,画画等,这都是可让宝宝戒掉吃手的好方法。多给宝宝一些关爱与照顾,相信你的宝宝会很快忘了吃手的癖好。三
口吃
宝宝说话的时候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等,多在三岁之前发作,这种情况的话多数是没有生理上的缺陷的,主要是心理上的问题。如何应对:首先应注意,在2岁多小儿学说话的高峰期,有时会出现语音的重复和句子的中断,这是儿童发育过程中的一个自然现象,一般称为“暂时性结巴”,随着小儿的发育成熟,多数能自然矫正。但父母要注意消除周围环境中有可能导致口吃的因素,并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小儿矫正口吃:首先,要寻找原因,如周围人中有口吃患者,应尽量让小儿避开。如父母对小儿口吃的态度有问题,应及时纠正,切不可急躁,因为越训斥、越禁止,使小儿越紧张,则口吃越加重。其次,可以采用转移方式,用游戏或其他话题分散小儿注意力;或者通过唱歌的方式,把小儿经常结巴的字音编成歌,用曲调唱出来,让小儿跟着学;也可以由父母带着小儿说歌谣。在此过程中,可对小儿取得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加他纠正口吃的信心。四
夜惊
孩子夜惊是一种睡眠紊乱,孩子可能睡着睡着,突然会坐起、哭泣、尖叫、呻吟、喃喃自语、来回打滚,同时,眼睛睁得大大的,但其实宝宝并没有真醒过来。因为这时候孩子处在睡眠和清醒之间的朦胧状态,所以,不知道你在他身边,多半也不能对你的问话或动作有所反应。事实上,通常我们每天晚上都能实现不同睡眠阶段之间的平稳过渡,研究人员把夜惊看作这种过渡中出现的神秘差错。有多达15%的孩子会在某个时期出现夜惊,往往是从两三岁或学龄前开始,然后持续到7岁甚至青少年时期。一次夜惊可能会持续2~40分钟,而当夜惊结束后,孩子又会突然重新熟睡,对所发生的一切毫无记忆。夜惊和恶梦不同,恶梦会让孩子完全醒过来,孩子会记得自己的梦,有时候,还能说出来,并且还会找你寻求安慰。恶梦是发生在有梦睡眠期间,也就是快速动眼睡眠期,即REM睡眠,经常是在凌晨2~6点之间。而孩子发生夜惊的时间,却往往是在睡着后的前几个小时,即深度无梦睡眠期,也就是非REM睡眠。如何应对:目前,还没有绝对能预防夜惊的方法,因为没人知道引起孩子夜惊的确切原因。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夜惊本身并不意味着孩子有心理问题,或他对某件事情感觉特别难过。睡眠不规律、睡眠不足或任何类型的睡眠剥夺,都可能引起夜惊。解决孩子的其他睡眠问题,例如半夜起床等,用安静的睡眠程序,保证孩子按时睡觉、睡眠充足,有助于预防夜惊。不要试图叫醒孩子。要知道,你想要安抚他的任何努力都没用,因为夜惊的孩子无法真正平静下来,而如果你试图去抱他,可能反而会让他挣扎得更加剧烈。所以,只要孩子没有受伤的危险,你就不要通过身体接触去安抚他。只要说话声音平和,挡在孩子和危险物之间,例如床头板,等着孩子自然平静就行了。在你上床睡觉之前,也要采取同样的预防措施,来防止孩子梦游,因为夜惊的孩子经常下床走动。所以,你应该捡起地上可能绊倒孩子的玩具和其他东西,关严阳台或楼梯口的门,并插好窗户和大门。五
语言发育迟缓
宝宝口头语言出现较同龄正常宝宝迟缓,发展也较正常宝宝要缓慢,此类宝宝18个月不会讲单词,30个月不会讲短句。如何应对:孩子学习语言的基本方法就是模仿。因此,成人要多和小儿说话,训练小儿模仿成人的语言发音,要鼓励小儿敢说话,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要求。多给予刺激促使孩子讲话:比如,开始要孩子喊“妈妈”,如孩子不喊妈妈,妈妈应微笑点点头,如再不喊妈妈仍用微笑点头以示意,最后,孩子突然喊“妈妈”了,就应热情地拥抱或亲吻孩子。这样,就会使孩子体验到喊“妈妈”得到的疼爱,调动起说话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孩子多接触社会和大自然:多接触社会和大自然会使孩子的生活丰富起来,眼界开阔了,见识广了,自然就有说话的要求了。如果再配合语言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就会相应地得到很好发展。注:如果孩子到了四五岁仍不爱说话,甚至极少正常喊爸妈,家长要向专业医师寻求帮助,在排除听说障碍后,可以考虑是否自闭症等精神类疾病。六
入睡困难
宝宝临睡前不肯上床,即使躺下也很难入睡,直到很晚才勉强入睡。大多数孩子入睡困难的原因主要是精力旺盛。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奔跑追逐,做各种游戏活动,来发泄他们充沛的精力。如果孩子白天活动较少,充沛的精力无处发泄,晚上上床后,就迟迟不肯入睡。有些孩子入睡困难,主要是睡前活动过度,或者睡前看了使他们兴奋的电视;或听了使他们兴奋的故事,从而难以入睡。有些孩子入睡困难可能是睡眠环境不好,如室内灯光太亮,家人说话或电视声音太大;从而影响孩子入睡。也有可能是是宝宝渴望与父母在一起,但没有得到满足的后遗症。如何应对:婴幼儿的睡眠方式具有高度可塑性,大部分的孩子睡眠问题由一些不好的习惯而导致。2至3月龄是建立昼夜睡眠规律的关键年龄,孩子能很快学会无需外界帮助入睡,但也易养成不好的睡眠习惯,如哄、拍、抱、摇。白天作息不规律也是孩子夜晚出现睡眠问题的常见原因之一,应让孩子有规律地玩耍、饮食及作息,不要让孩子白天睡眠时间过长、睡前打闹和游戏导致兴奋等。此外,在孩子患有疾病的情况下也能引起睡眠不安。父母在疾病过程中重新安排了孩子的睡眠,对他倍加呵护,使他渐渐习惯了这种新的睡眠方式,反成了不良睡眠习惯的诱因。因此,家长应在疾病恢复期注意预防。七
拔毛癖
宝宝经常无缘无故的把自己的头发、眉毛、或者是拔其他有毛物体的毛。由于反复拔除自己的毛发,以致毛发稀疏,甚至缺一块,严重者可造成大片光秃。儿童可能公开地或秘密地进行这种行为,常常在情绪紧张时加剧,而拔除毛发后则有满足或紧张减轻感。很少有家长认为拔毛发癖是行为障碍,故较少有人因此而就诊。拔毛癖的症状多发生在睡前、阅读或看电视时。有的儿童还吃掉拔除的毛发,又称为拔食毛发癣(trichotillophagima-nia),可形成消化道内毛粪石,后者可引起腹痛,甚至肠梗阻,而需要进行外科手术。心理动力分析的理论是认为,它是儿童对于早期的失落与分离的反应,这样小孩的母亲常被认为是过度批评与拒绝,而父亲则表现出被动与情感薄弱。常见于儿童与青少年,但如果持续下去,可能会变成与咬指甲与吸手指一样,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如何应对:如果发现孩子有这类行为,父母一定要注意改善家庭关系,对孩子更加关心和友善,而不是严苛地批评或施以压力。首先要让小孩子了解其行为,并让小孩知道他不是唯一的患者;对于年纪小的儿童,以一种亲切与支持的态度,告知其行为的危害,并告诉他爸爸妈妈很爱他、支持他,有什么烦恼都可以倾诉,减轻孩子的压力感,多半就会有效果。而治疗慢性与严重的拔毛症,则需要深切的心理分析治疗、行为治疗,甚至催眠治疗与药物治疗,要求助专业的心理医师。八
分离性焦虑
宝宝在与家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出现极度焦虑的反应,这是恋母情结的征兆。很多妈妈们觉得宝宝亲近自己是好事,但是其实不一定。幼儿时期恋母是很正常的,但是孩子在学龄前心理上会变得上进、勤勉、与他人交往合作,开始产生独立意识,这时如果孩子还未能从恋母情结中顺利过渡,孩子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家长对于孩子的恋母心理应该重视。如何应对:妈妈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心理,不要过分溺爱孩子,也不要给孩子包办一切,让孩子更独立自主,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感情“粘合度”要适当降低,妈妈可以适当地缩短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让孩子用更多的时间与爸爸、爷爷奶奶等人接触,培养广泛的亲情。有时候妈妈可以让孩子到外公外婆或者其他亲戚家做客或者小住,消除孩子对妈妈的依赖感。上幼儿园以后,妈妈不要经常对男孩再做一些对待婴儿般的亲昵动作,比如过多地亲吻、拥抱或者抚摸身体等等。宝宝可能一时之间会觉得妈妈不爱他了,所以都不愿抱抱他。虽然说妈妈要多加注意对孩子过多的亲昵举止,但还是要让宝宝能够感受到你的爱和关心,这样才不至于剥夺了孩子的安全感。所以建议妈妈要逐渐减少行为,而不是突然停止。让孩子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慢慢长大了,不需要妈妈像对待婴儿那样对待自己,即便如此,妈妈还是爱着自己的,这样也能很好地淡化对妈妈的依恋。很多家庭都是妈妈在照顾孩子,无论是在起居饮食上还是和孩子一起玩,爸爸都是很少参与其中。但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如果幼儿从3个月起,父亲能多陪伴宝宝的话,宝宝在1岁前以至于以后的行为障碍都会更少,而且爸爸对孩子的果敢、坚强、独立等人格特征和处事方式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家长应有意识的在教育宝宝的过程中引入爸爸的形象。九
退缩行为
正常儿童,突然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或遇到惊吓、恐怖的情景,出现少动、发呆、退缩等行为表现,是正常的适应性反应。但有些孩子则不然,他们会出现明显孤僻、胆小、退缩、缺少好奇心,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等表现,宁愿一个人呆着也不愿去陌生的环境。这种现象称为“儿童退缩行为”。这是宝宝对父母和家庭环境过分依赖造成的。如果爸爸妈妈很少让宝宝接触自己以外的人,对宝宝太过呵护的话,也会造成宝宝不愿意与陌生的人或环境接触或交流,这对宝宝日后的发展不利。如何应对:一般而言,儿童退缩行为不需要药物治疗。关键是要逐步地、有意识地让他们多接触外界环境,通过郊游活动和增加户外活动等方式开拓视野。安排一些需要依靠集体力量才能完成的游戏和活动等,鼓励其新奇感和探索性行为的建立。依靠正确的育儿方式,绝大多数退缩行为的小儿可望逐渐自行痊愈。十
神经性呕吐
反复的餐后呕吐,但不影响食欲、体重,这个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是宝宝具有癔症性格,以自我为中心,暗示性强,常在不良心理因素作用下发病。神经性呕吐的常见病因1.各种因素导致的情绪混乱,如突然与父母亲分离,强烈的刺激,亲人死亡等。2.对不愉快或感到憎恶的思想和经验的反应,如一女孩上学遇见车祸导致脑浆迸出而死亡,以后看到豆腐类食品便联想到这一情景而发生呕吐。3.精神过度紧张,如遇到各类考试,尤其是有些女孩,显示得特别紧张,且常有过去发作史。4.作为反对父母的一种手段。当患儿受到过度刺激或当父母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愿做的事情时,有些孩子可发生呕吐,以示反对。5.作为对抗家庭施加压力的一种手段。有些家长,对孩子溺爱、放纵,这种孩子有时往往以呕吐来对家长施加压力。例如害怕上学或上幼儿园的儿童,呕吐往往发生早晨,而周末或假日不发生呕吐;又如母亲强迫孩子进食或喂食过度,小儿亦可以呕吐来进行反抗。如何应对:主要依靠发现与解决不良的心理因素,药物的对症治疗作用较小。 合理安排孩子的生活,包括饮食制度,加强体育锻炼和增加生理睡眠时间。周围人不要过分注意孩子的呕吐症状,应避免在孩子面前表现得紧张和顾虑,以提高其治疗的信心。严重的患儿可出现反复呕吐,而引起营养不良,身体虚弱,甚至水、电介质紊乱。因此必须注意神经性呕吐患儿的全身营养状况,保持水电介质平衡。此外,小剂量氯丙嗪可达到镇静止吐的作用。分享、在看与点赞,随手点一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