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2018-8-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一、概述
任何原因导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顺利通过肠道统称为肠梗阻,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
(一)病因和分类
1.按肠梗阻原因
(1)机械性肠梗阻:是各种机械性原因导致的肠腔狭窄、肠内容物通过障碍。临床以此型最常见。主要原因包括:①肠腔堵塞:如结石、粪块、寄生虫及异物等;②肠管受压:如肠扭转、腹腔肿瘤压迫、粘连引起的肠管扭曲、腹外疝及腹内疝等;③肠壁病变:如肠肿瘤、肠套叠及先天性肠道闭锁等。
(2)动力性肠梗阻:为神经反射异常或毒素刺激造成的肠运动紊乱,而无器质性肠腔狭窄。可分为:①肠麻痹: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腹内手术、低钾血症等;②肠痉挛:持续时间短且少,见于慢性铅中毒和肠道功能紊乱。
(3)血运性肠梗阻:较少见,是由于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使肠管缺血、坏死而发生肠麻痹。
2.按肠壁有无血运障碍:
(1)单纯性肠梗阻:只是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而无肠壁血运障碍。
(2)绞窄性肠梗阻:是指梗阻并伴有肠壁血运障碍者。除血运性肠梗阻外,还常见于绞窄性疝、肠扭转、肠套叠等。
3.其它分类:肠梗阻还可按梗阻部位分为高位(如空肠上段)和低位(如回肠末段和结肠)两种;根据梗阻的程度,又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按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肠梗阻。
(二)病理生理
1.局部变化:肠管膨胀、蠕动增强、血运障碍
2.全身变化
(1)体液丧失:由于不能进食及频繁呕吐和肠腔积液,再加上肠管高度膨胀,血管通透性增强使血浆外渗,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造成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代谢性酸中毒。
(2)细菌繁殖和毒素吸收:由于梗阻以上的肠腔内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以及肠壁血运障碍致通透性增加,细菌和毒素可以透过肠壁引起腹腔内感染,经腹膜吸收引起全身性感染和中毒。
(3)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肠管内大量积气积液引起腹内压升高,膈肌上抬,影响肺的通气及换气功能;腹内压的增高阻碍了下腔静脉血的回流,而大量体液的丧失、血液浓缩、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细菌的大量繁殖及毒素的释放等均可导致微循环障碍,严重者还可致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
二、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一般情况、腹痛诱因及特点、呕吐、排便、排气情况、既往史
(二)身体状况
临床表现对比
临床表现
单纯性肠梗阻
绞窄性肠梗阻
症状:
痛
阵发性
持续性疼痛阵发加剧
吐
食物/胃液/粪样
血性
胀
有
明显
闭
有
黏液血便
全身情况
轻
重
体征:
视
肠型 蠕动波
不对称性腹部膨胀
触
轻压痛
固定压痛,腹膜刺激症
叩
鼓音
移动性浊音
听
肠鸣音亢进
肠鸣音减弱
(三)辅助检查
1.实验室:WBC↑、N↑
2.X线:肠梗阻发生4~6小时后,腹部立位或侧卧透视(图)或摄片可见多个气液平面及胀气肠袢;空肠梗阻时,空肠黏膜的环状皱壁可显示鱼肋骨刺状改变。
3.直肠指检如指套染血,考虑绞窄
四大症状:痛、吐、胀、闭
三大体症:肠型、蠕动波、肠鸣音亢进
一项检查:X线
(四)治疗要点
治疗原则:纠正因梗阻所引起的全身生理紊乱和解除梗阻。具体治疗方法要根据肠梗阻类型、程度及病人的全身情况而定。
1.非手术疗法:主要适用于单纯性粘连性肠梗阻、麻痹性或痉挛性肠梗阻。最重要的措施是胃肠减压,吸出梗阻部位以上的气体和液体,可减轻腹胀,降低肠腔压力,改善肠壁血循环,减少肠腔内细菌和毒素的吸收,有利于改善局部和全身情况。机械性肠梗阻要给予灌肠,同时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必要时可输血浆或全血,及时使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2.手术治疗:适用于各种绞窄性肠梗阻、肿瘤及先天性肠道畸型引起的肠梗阻及经非手术疗法不能缓解的肠梗阻。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肠粘连松解术、肠套叠或肠扭转复位术、肠切除吻合术、肠短路吻合术、肠造口或肠外置术等。
三、护理措施
(一)非手术疗法及手术前护理
1.体位:取低半卧位,有利于减轻腹部张力,减轻腹胀,改善呼吸和循环功能;休克病人应改成平卧位,并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而导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2.饮食护理:早期多须绝对禁食禁水,梗阻解除后12小时可进少量流质,48小时后试进半流质饮食。
3.病情观察非手术疗法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生命征、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的变化,高度警惕绞窄性肠梗阻的发生。
4.出现下列情况者应高度怀疑发生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①起病急,腹痛持续而固定,呕吐早而频繁;②腹膜刺激征明显,体温升高、脉搏增快、血白细胞升高;③病情发展快,感染中毒症状重,休克出现早或难纠正;④腹胀不对称,腹部触及压痛包块;⑤移动性浊音或气腹征(+);⑥呕吐物、胃肠减压物、肛门排泄物或腹腔穿刺物为血性;⑦X线显示孤立、胀大肠袢,不因时间推移而发生位置的改变,或出现假肿瘤样阴影。
5.维持体液平衡:急性肠梗阻可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液失衡,应根据脱水的性质和程度、血清电解质浓度测定和血气分析结果制定补液方案。
6.呕吐护理:防止窒息。
7.用药护理: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和中毒,对单纯性肠梗阻时间较长,特别是绞窄性肠梗阻以及手术治疗的病人应该及早使用。
(二)术后护理
1.体位:平卧位,生命体征平稳后半卧位。
2.饮食: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拔出胃管逐步恢复。术后禁饮食,通过静脉输液补充营养。当肛门排气后,即可拔除胃管。拔管当日可每隔1~2小时饮水20~30ml;第2日喝米汤50~80ml,每2小时一次,每日6~7次;第3日改进流食,每次~ml,每日6~7次;第4日可增加稀粥;1周后改半流食,每日5~6餐;2周后可吃软饭,忌生硬、油炸及刺激性食物(酒、辛辣食物),每日5~6餐,直至完全恢复。
3.活动:鼓励及早下床活动,目的是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发生。
4.病情观察:生命体征、腹腔引流管的情况、并发症。
5.输液护理。
6.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u肠梗阻:早期下床活动
u腹腔感染:腹膜炎+体温、WBC↑+腹腔引流液→抗感染、支持治疗
u肠瘘:腹腔感染+引流粪液→引流、抗感染
(三)健康指导
1.凡腹部手术后患者,鼓励及早下床活动,预防肠粘连。
2.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3.饱食后三十分钟内不易剧烈活动,否则易引起小肠扭转。
锦囊妙计:
肠道梗阻不简单,坏死休克失液兼,
痛胀呕吐无排便,四大症状拟诊断,
探究原因颇为多,蛔虫扭转或黏连,
幼儿哭闹虑套叠,气钡造影立可见,
单纯梗阻先保守,禁食减压把肠灌,
病情迁延需手术,鉴别绞窄是关键。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