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受伤的指头,成就了一名世界级的小儿外
2018-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点击上方蓝字订阅,
医生推荐给父母听的健康科普
雅宝路2号的故事(二十一)
策划:池杨安杨
摄影:胥焰
采访:安杨
嘉宾:首都儿科研究所李龙
“十几年来,采访了上千位医生,但这一期访谈,完成了自己十几年来的一个心愿。
——安杨
”语音
听健工作室
安:讲一个故事。
十年前,一位4岁小女孩儿突发急症,诊断胆管畸形,当地没办法,来北京,医院,医生很好,但是没见过这么小孩子的胆囊疾病,医生带着孩子的资料找到了他的老师——我国相关专业领域里的领军人物,这位老师说可以做手术,但是需要开腹,从胸开到肚子上。家长不忍让孩子受那么大的罪,但是孩子的命危在旦夕。最后家长在网上查到一个名字,说有个医生可以做腹腔镜手术。下午三点多的时候,我千方百计找到了这位医生办公电话号码。家长打过去电话,恰好医生刚下手术台。
当晚,医院,第二天做了腹腔镜手术。我见到孩子的时候已经是手术完五天,孩子准备出院了,活蹦乱跳,刀口很小,只有三个小洞。那位医生,就是李龙主任,所以十年来,我一直在等待这个采访机会,这是我的一个心愿。李主任,这个事您记得吗?
李:病人特别多,模模糊糊有点印象,后来好像她又回来复查了。
安:再回到那个故事,十年前,这个病真的需要让孩子做开腹大手术吗?您什么时候开始尝试改变,让这样的小患者不用再接受那么残酷的手术?
李:肝胆畸形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我国古书上一千多年前就记载过,叫小金人,就是黄疸。由于胆道梗阻、胆道畸形,整个皮肤、眼睛、尿都是黄色的,有的孩子甚至泪水也是黄的。这是中国人高发的一种畸形,不及时治疗的话,后果非常严重。一方面孩子非常痛苦,另一方面,胆和心肝都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会危及到重要器官,甚至生命。这个手术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手术,很早的时候被认为是禁区,手术非常非常危险,有大出血的可能,也有术中死亡的可能,所以是小儿外科的大手术之一。
过去都是要开大刀的,从胸部到腹部很大的切口,贯穿左右,并且这个切口随着孩子的生长也跟着长,伴随一辈子,不仅不好看,而且整个腹壁肌肉都损伤了,腹腔里损伤也很大。所以过去孩子手术之前,还能说话活动,手术打击之后常常就奄奄一息了。是一个很危险的手术。
安:这个“过去”大概是什么时候?
李:年之前。
安:也就是您当年轻大夫的时候,这还都是大手术?
李:当时做这个手术需要整个科室动员起来,兴师动众,从早上要做到晚上。几乎百分之百的孩子都需要输血,除去输血的并发症,其他并发症还包括胆漏、感染、伤口裂开、术后肠梗阻等等,术后并发症接近17%。从年起,我们开始探索腹腔镜治疗。
安:探索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事情,一定存在技术难点需要去突破吧?
李:当时克服了两个难点:
一、技术上的。因为腹腔镜不能像过去开放手术那样,把手和常规手术器械放到腹腔里面操作,而是通过腔镜把腹腔解剖视野反映到屏幕上,跟着屏幕进行手术。而且器械不一样,通过杆状器械而不是手直接接触到孩子的病变组织进行治疗,中间隔着手和屏幕,需要练习配合和器械的应用。
第二、国际上当时也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报告可以借鉴。
安:那您怎么就敢挑战这个事?
李:年,医院张金哲院士的博士生,当时张院士给我设定了目标:一个是腹腔镜应用于小孩儿。第二个目标是做肝移植。
这个目标就是针对国情:黄种人小儿胆道畸形发病率非常高,胆总管囊肿是一个极端,就是胆总管扩张了,还有一个极端是胆总管闭锁。这两个病在中国人中都很多见,治疗效果又不好,导师就给我设定这个目标。
所以研究生期间,我做了很多肝胆畸形方面的基础动物实验,从小动物开始,做过豚鼠、猪、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张院士送我到英国学习小儿腹腔镜,之后又去香港、日本学习。理论研究加临床研究,再加上腔镜技术,结合在一起,使我就有信心探索微创的胆总管治疗。
安:任何领域在有人探索的时候,总有人怀疑观望,甚至可能质疑,您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吗?
李:探索和开路一样,没有开出这个路,都是荆棘,你要想开路,人就要强大。首先要准备好,有把握,少走弯路,避开一些风险。刚开始做的时候,手术时间比较长,我刚开始前几台腹腔镜手术的时候都要做六、七个小时。和开放手术一样,也经历过一些并发症,但是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逐渐成熟了。所以那时候也受到一些非议,也有质疑的声音,甚至质疑的声音很严厉。
安:被质疑的时候需要一种强大的力量才能走下去。
李:对,要坚持。
安:小儿外科医生比普通外科医生面对的情况恐怕更复杂,你面对的是小孩子,生物躯体就小很多,操作难度大,而且家长对孩子的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最专业告别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