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儿科系统之消化系统疾病

2017-9-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儿科系统之消化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专业综合-儿科疾病-消化系统疾病;

本章内容重点主要是腹泻病和液体疗法;

一、解剖生理特点

1.解剖特点:

(1)口腔:

①足月新生儿出生时已具有较好的吸吮及吞咽功能;

②但口腔黏膜薄嫩,血管丰富,唾液腺不够发达,口腔黏膜干燥,因此易受损伤和局部感染;

③3~4个月时唾液分泌增加;

④婴儿口底浅,常发生生理性流涎;

(2)食管:食管下段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

(3)胃:

①胃容量:新生儿30~60ml,1~3个月时90~ml,1岁时~ml;

②婴儿胃略呈水平位;

③幽门紧张度高,易发生幽门痉挛而出现呕吐;早产儿胃排空更慢,易发生胃潴留;

(4)肠:

①儿童肠管相对比成人长,一般为身长的5~7倍,对消化有利;

②婴幼儿肠系膜柔软而长,结肠无明显结肠带与脂肪垂,升结肠与后壁固定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5)肝;

2.生理特点

(1)胰腺

①胰液分泌量随年龄生长而增加;

②酶类出现的顺序为: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脂肪酶→淀粉酶;

③婴幼儿时期容易发生消化不良;

(2)肠道细菌

①单纯母乳喂养儿以双岐杆菌占绝对优势;

②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儿肠内的大肠杆菌、嗜酸杆菌、双歧杆菌及肠球菌所占比例几乎相等;

③婴幼儿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

(3)健康儿童粪便

①母乳喂养儿粪便:为黄色或金黄色,较较稀薄,绿色、不臭,呈酸性反应(pH4.7~5.1);平均每日排便2~4次,添加辅食后次数即减少;

②人工喂养儿粪便:人工喂养的婴儿粪便为淡黄色或灰黄色,较干稠,呈中性或碱性反应(pH6~8);因牛乳含蛋白质较多,粪便有明显的蛋白质分解产物的臭味,有时可混有白色酪蛋白凝块;大便1~2次/日,易发生便秘;

③混合喂养儿粪便:喂食母乳加牛乳的婴儿粪便与喂牛乳者相似,但较软、黄色;添加淀粉类食物可使大便增多,稠度稍减,稍呈暗褐色,臭味加重;添加各类蔬菜、水果等辅食时大便外观与成人粪便相似;每日1次左右;

二、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1.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和体征为无胆汁的喷射性呕吐,胃蠕动波和右上腹肿块;

①呕吐:为本病主要症状,一般在出生后2~4周,少数于生后1周发病;开始为溢乳,逐日加重呈喷射性呕吐,几乎每次吃奶后均吐,吐出物为带凝块的奶汁,不含胆汁,吐出物可含咖啡样物或血;患儿食欲旺盛,呕吐后即饥饿欲食;

②胃蠕动波:常见,但非特有体征;蠕动波从左季肋下向右上腹部移动,到幽门即消失;在喂奶时或呕吐前容易见到;

③右上腹肿块:为本病特有体征,具有诊断意义;用指端在右季肋下腹直肌外缘处轻轻向深部按扪,可触到橄榄形、光滑、质较硬的肿块,可以移动;

④黄疸:约1%~2%患儿伴有黄疸,间接胆红素增高;可能与饥饿和肝功能不成熟,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不足,以及大便排出少,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有关;

⑤消瘦、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患儿体重不增或下降,逐渐出现营养不良、脱水、低氯性碱中毒等,晚期脱水加重导致组织缺氧,产生乳酸血症、低钾血症;肾功能损害时,可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2.辅助检查

(1)腹部B型超声检查:可发现幽门肥厚肌层为一环形低回声区,相应的黏膜层为高密度回声;如果幽门肌厚度≥4mm、幽门前后径≥13mm、幽门管长≥17mm,即可诊断为本病;

(2)X线钡餐检查:可见胃扩张,钡剂通过幽门排出时间延长;仔细观察可见幽门管延长,向头侧弯曲,幽门胃窦呈鸟嘴状改变,管腔狭窄如线状等为诊断本病特有的X线征象;

3.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具有典型的呕吐病史者,若于右上腹部扪及橄榄状肿块,辅以影像学检查,即可确诊;

(2)鉴别诊断:

①喂养不当;

②幽门痉挛;

③胃食管反流;

④胃扭转;

4.治疗:确诊后应及早进行幽门环肌切开术,手术方法简便,效果良好;

三、先天性巨结肠

1.临床表现

(1)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和腹胀:生后48h内多无胎便或仅有少量胎便排出,可于生后2~3d出现低位肠梗阻症状;以后即有顽固性便秘;

(2)呕吐、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由于功能性肠梗阻,可出现呕吐,量不多,呕吐物含少量胆汁,加上长期腹胀、便秘使患儿食欲下降,影响营养物质吸收致发育迟缓、消瘦、贫血或有低蛋白血症伴水肿;

(3)直肠指检:直肠壶腹部空虚,拔指后由于近端肠管内积存多量粪便,可排出恶臭气体及大便;

(4)并发症:

①小肠结肠炎:为本病的常见并发症,可见于任何年龄,尤其是新生儿期;由于吐泻及扩张肠管内大量肠液的积存,迅速出现脱水和酸中毒,死亡率极高;

②肠穿孔:多见于新生儿,常见的穿孔部位为乙状结肠和盲肠;

③继发感染:如败血症、肺炎等;

2.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①腹部立位平片:多显示低位结肠梗阻,近端结肠扩张,盆腔无气体;

②钡剂灌肠检查:其诊断率在90%左右,可显示痉挛段及其上方的扩张肠管,排钡功能差;

(2)直肠、肛门测压检查;

(3)直肠黏膜活检;

(4)直肠肌层活体组织检查;

(5)肌电图检查;

3.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新生儿期胎粪排出延迟或不排胎粪,伴腹胀呕吐应考虑本病;

(2)鉴别:胎粪栓综合征(胎粪便秘)、先天性肠闭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继发性巨结肠、特发性巨结肠、功能性便秘鉴别

(3)诊断需钡剂灌肠或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

4.治疗:

(1)保守治疗:①口服缓泻剂、润滑剂,帮助排便;②使用开塞露、扩肛等刺激括约肌,诱发排便;③灌肠;

(2)手术治疗:包括结肠造瘘术和根治术;现多主张早期进行根治手术,一般认为体重在3kg以上,周身情况良好即可行根治术,根治手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和部分扩张结肠;

四、小儿腹泻病

1.病因★

(1)易感因素

①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未成熟;

②生长发育快,胃肠道负担重;

③胃酸和消化酶分泌↓;

④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A)和胃肠道分泌型SIgA均较;

⑤新生儿生后尚未建立正常肠道菌群;

⑥人工喂养;

(2)感染因素

①病毒;

②致腹泻大肠杆菌;

③空肠弯曲菌;

④耶尔森菌;

⑤真菌;

⑥寄生虫;

(3)非感染因素

①饮食因素:喂养不当可、过敏性腹泻、双糖酶(主要为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

②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致腹泻;

2.临床表现

(1)临床分型:

①急性腹泻:连续病程在2周以内的腹泻;

②迁延性腹泻:病程2周~2个月的腹泻;

③慢性腹泻:病程>2mon的腹泻;

(2)急性腹泻的共同临床表现;

(3)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4)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大便次数增多,开始为黄色水样便,后转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大便显微镜检查有大量红细胞,常无白细胞;伴腹痛;

(5)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6)迁延性和慢性腹泻:病因复杂,感染、物质过敏、酶缺陷、免疫缺陷、药物因素、先天性畸形等均可引起;以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迁延不愈最为常见;

3.诊断与鉴别诊断

(1)大便无或偶见少量白细胞者→侵袭性细菌以外的病因(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泻,有时伴脱水症状);

①“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mon以内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近年来发现此类腹泻可能为乳糖不耐受的一种特殊类型,添加辅食后,大便即逐渐转为正常;

②导致小肠消化吸收功能障碍的各种疾病:如乳糖酶缺乏、葡萄糖-半乳糖吸收不良、失氯性腹泻、原发性胆酸吸收不良、过敏性腹泻等;

(2)大便有较多的白细胞者→各种侵袭性细菌感染所致;

①细菌性痢疾:常有流行病学病史,起病急,全身症状重;大便次数多,量少,排脓血便伴里急后重,大便显微镜检查有较多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细菌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可确诊;

②坏死性肠炎:中毒症状较严重,腹痛、腹胀、频繁呕吐、高热,大便暗红色糊状,渐出现典型的赤豆汤样血便,常伴休克;

4.治疗与预防

(1)治疗原则:调整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不同时期的腹泻病治疗重点各有侧重,急性腹泻多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抗感染;迁延及慢性腹泻则应注意肠道菌群失调及饮食疗法;

(2)急性腹泻的治疗

①饮食疗法;

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

1°口服补液:口服补液盐(ORS):可用于腹泻时预防脱水及纠正轻、中度脱水而无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口服补液盐电解质的渗透压为mmol/L(2/3张),总渗透压为mmol/L;

a)口服补液量:轻度脱水口服液量约50~80ml/kg,中度脱水约80~ml/kg,于8~12小时内将累积损失量补足;脱水纠正后,可将ORS用等量水稀释按病情需要随意口服;

b)禁忌症:新生儿和有明显呕吐、腹胀、休克、心肾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儿不宜采用;

2°静脉补液:适用于中度以上脱水、吐泻严重或腹胀的患儿;(液体疗法)

3°药物治疗:a)控制感染;b)肠道微生态疗法;c)肠黏膜保护剂;d)避免用止泻剂;e)补锌治疗;

五、液体疗法

1、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1)年龄越小,体液总量相对越多,这是因为间质液比例较高,而血浆和细胞内液量的比例与成人相近;

(2)体液的电解质组成:血浆中的阳离子主要是Na+、K+、Ca2+和Mg2+,其中Na+占90%以上;血浆主要阴离子为Cl-、HCO3-和蛋白质;细胞内液阳离子主要是Na+、K+、Ca2+和Mg2+,其中Na+占78%以上;阴离子以蛋白质、HCO3-等为主;

2、不同年龄的体液分布(占体重%)

3、脱水:脱水是指水分摄入不足或丢失过多所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脱水时出丧失水分外,尚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1)按脱水程度分轻、中、重三度

(2)按脱水性质

4、其他症状:

(1)代谢性酸中毒:①轻度酸中毒,HCO3-为13~18mmol/L;②中度酸中毒,HCO3-为9~13mmol/L③重度酸中毒,HCO3-<9mmol/LHCO3-,表现为唇周灰暗或口唇呈樱桃红色,精神萎靡,呼吸深长等;

(2)低钾血症:血清钾<3.5mmol/L;表现为精神萎靡,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腹胀,肠鸣音减少或消失,心音低钝,心律失常,心电图出现T波低平、倒置、ST段下移、QT间期延长,U波增大;

(3)低钙、低镁血症:血钙<1.85mmol/L,血镁<0.58mmol/L,二者常同时存在,表现为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强、手足抽搐、惊厥或口唇痉挛;

5、小儿液体疗法时常用补液溶液配制

6、液体疗法的补液量:液体疗法包括补充生理需要量+累积损失量+继续丢失量;

(1)生理需要量和累积损失量:

(2)继续丢失量:在开始补充累积损失量后,腹泻、呕吐、胃肠引流等损失大多继续存在,这种丢失量依原发病而异,且每日可有变化,必须进行评估,根据实际损失量用类似溶液补充;

7.补液思路★:

(1)判断脱水的程度:

①轻度:皮肤稍干,弹性尚可,尿量稍少;

②中度:精神萎靡,皮肤弹性差,眼窝明显凹陷,尿量明显减少;

③重度:昏迷,尿量极少,休克,有周围循环障碍;

(2)判断脱水的性质:

①低渗:<mmol/L;

②等渗:~mmol/L;

③高渗:>mmol/L;

(3)补液总量:

①轻度:90~ml/kg

②中度:~ml/kg

③重度:~ml/kg

(4)补液的速度:

①累计损失:8~12ml(kg·h),8~12h补完;

②生理+继续丢失量:5ml/(kg·h),12-~16h补完;

(5)补液的性质:低渗脱水高张补,高渗脱水低张补:

①低渗:2/3张;

②等渗:1/2张;

③高渗:1/3张;

(6)张力的计算方法:

①含钠的等渗液有:0.9%氯化钠,1.4%碳酸氢钠;

②张力=含钠等渗液/液体总量;

例:一脱水的患儿补液为0.9%氯化钠ml,那它的张力为/=1/1,等渗液就是一张;

1°2:3:1液的张力是2份0.9%氯化钠,3份糖,1份1.4%碳酸氢钠=2+1/2+3+1=1/2张;

2°4:3:2液的张力是4份0.9%氯化钠,3份糖,2份1.4%碳酸氢钠=4+2/4+3+2=2/3张;

3°2:6:1液的张力是2份0.9%氯化钠,6份糖,1份1.4%碳酸氢钠=2+1/2+6+1=1/3张

③盐:碱=2:1

④对于重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应先快速扩容,20ml/kg等张含钠液,30~60min输完;

(7)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浓后淡,先盐后糖,见尿补钾,见酸补碱;

8.具体方案:

(1)★第1天补液:

①总量:包括补充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

一般轻度脱水约为90~ml/kg、中度脱水约为~ml/kg、重度脱水约为~ml/kg;

②溶液种类:

1°等渗性脱水用1/2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用2/3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用1/3张含钠液;

2°若临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时,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

③输液速度:

1°快速扩容:对重度脱水有明显周围循环障碍者应先快速扩容,20ml/kg等渗含钠液,30~60min内快速输入;

2°补充累积量:累积损失量(扣除扩容液量)一般在8~12h内补完,约每小时8~10ml/kg;

3°补充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脱水纠正后,时速度宜减慢,于12~16h内补完,约每小时5ml/kg;

④纠正酸中毒:输液后酸中毒即可纠正;对重度酸中毒可用1.4%碳酸氢钠扩容;

即5%碳酸氢钠量(ml)=—BE×0.5×体重(kg),然后稀释成1.4%碳酸氢钠-BE为碱剩余的绝对值;

⑤纠正低血钾:见尿补钾;浓度不应超过0.3%;每日静脉补钾时间,不应少于8小时;切忌将钾盐静脉推入,一般静脉补钾要持续4~6天;能口服时可改为口服补充;

⑥纠正低血钙、低血镁:出现低钙症状时可用10%葡萄糖酸钙(每次1~2ml/kg,最大量≤10ml)加葡萄糖稀释后静注;低血镁者用25%硫酸镁深部肌肉注射症状缓解后停用;

(2)第二天及以后的补液:主要是补充继续损失量(防止发生新的累积损失)和生理需要量,将这两部分相加于12~24h内均匀静滴继续补钾,供给热量;一般可改为口服补液;若腹泻仍频繁或口服量不足者,仍需静脉补液;

①补液量需根据吐泻和进食情况估算,

②供给足够的生理需要量,用1/3~1/5张含钠液补充;继续损失量是按“丢多少补多少、随时丢随时补”的原则,用1/2~1/3张含钠溶液补充;

③仍要注意继续补钾和纠正酸中毒的问题;

文章来源医学考试网









































鐪嬬櫧鐧滈鐨勫尰闄㈠摢涓ソ
鍖椾含娌荤櫧鐧滈鐨勮垂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bianlishop.com/cgzhl/58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