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被我们憋回去的屁,它会换个门,从

2023-3-3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文丨熊宝包

图丨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放屁这事,大家一般心照不宣。毕竟人只要活着就会产生屁,和粪便一样是我们身体生理活动的产物。

但我们身处公众场合,也会有想放屁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有的人会选择憋着不放;有的人选择悄悄咪咪把屁挤出去。

那么大家想过没有,那些被我们憋回去的屁,最后去了哪里?下面,我们就来好好聊聊“屁”这个话题。

放屁的科学道理

屁的产生方式主要有两种,肠胃消化食物时产生的“副产品”;吃饭、喝水、说话时从口腔进入体内的气体;

我们的生理活动需要大量碳水化合物作为基本的能量来源,这些碳水化合物经过肠胃的消化之后,会被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

但是有部分碳水化合物我们人体不能直接消化吸收,需要肠道内的细菌(比如大肠杆菌)来帮忙。细菌通过发酵降解,产生我们人体可利用的能量。而在发酵的过程中会产生气体,这就是“屁”,或者说屁的一部分。

另外,屁的产生还源于我们日常活动中通过口腔进入到肠胃里的空气。比如吃饭、喝水的时候,活动的嘴巴会将一部分空气吞进肚子里。

空气中含有氮气和氧气,氮气通过口腔进入肠胃之后无法再被身体利用,它们需要通过某种方式从消化体系里“逃”出来,而这个方式就是“放屁”。

当肠胃内部发酵产生的气体和外来的气体混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屁”。一般情况下,屁大概包含了59%的氮、21%的氢、9%的二氧化碳、7%的甲烷以及3%的氧气。

上述这些气体都是无色无味的,而剩下约1%的成分是硫、氨以及粪臭素。它们会作为成分混在屁里面,因此有些屁会很臭。

顺带一提,屁里包含有氢气、氧气和甲烷,意味着它们是可以被点燃的……

那些被我们憋回去的屁,最后去了哪里?

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了,因为我们肠胃里的气体是必须要排放出去的。如果我们在公共场合选择憋住不放,那么屁不会凭空消失,也不会凝结成内丹。

而我们憋屁之后,屁的去向一般有两个。一是暂时性地存放在消化系统里,等待合适的机会一次性全部排出;另一种是长期憋屁,它们会换个“门”,从鼻子和嘴巴出去。

因为人体一天内长时间憋屁的话,气体会在肠道里堆积。为了缓解肠道压力,我们的身体便自己处理这些被憋回体内的屁。

体内没放出去的屁被肠道内壁吸收进血液里,重新回到循环系统中;然后跟随着血液进入到我们的肝脏,过滤一遍之后再被血液送往我们的肺部,最终通过呼吸排出体外。

如果屁本身的气味比较淡,那么经过处理之后从我们的呼吸道出来不会有异味;但如果屁本身就有臭味,我们的肝脏和肺部无法过滤这些臭味,口气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这也是有的人哪怕一天刷三次牙也会有口臭的原因之一。

当然,屁还可以通过另外一个更加简单粗暴的方式从我们的口腔排出——打嗝。我们吃饱饭之后,是不是会舒舒服服地打一个饱嗝,这就是身体在排出吃饭过程中进入体内的气体。

所以说,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不要吃得太快。不然在这个过程中吞咽很多空气进肚子里,更容易放屁。

憋屁会影响身体健康吗?

很多朋友都比较关心这个问题,从身体健康的角度来说,憋屁对我们不会有太大的影响。除非一个人本身的肠胃就有疾病,比如肠梗阻之类的疾病,如果憋屁的话可能会导致某处肠胃破裂,危及身体健康。

不过还是建议不要憋屁,虽然憋屁不会带来健康隐患,但肠胃里出现堆积的气体会把结肠往上推,造成肠胃不适和腹胀的情况。

拓展阅读:一些关于“屁”的冷知识

屁作为我们体内的废气,是必须要排出体外的。由于括约肌的存在,屁从体内冲来的瞬间,时速可以达到11公里每小时。

人一天平均会放屁6-20次,总体积大概有毫升;放屁次数和我们的饮食有关。比如吃太多淀粉类食物就会导致肠菌产气过多,进而出现屁多的情况。

而红薯、黄豆等,就是富含淀粉的食物。另外,如果放屁次数太多的话,你可能需要去看看医生了。

作为一种包含甲烷、二氧化碳的气体,屁其实也算是温室气体的一种。所以说,地球温室效应加剧,和屁也有一定关系。实际上有专家做过统计,一头奶牛一年能通过放屁向大气排放4吨的二氧化碳。

而阿根廷国家农业学院调查研究发现,他们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中,有30%来自奶牛。因此,像新西兰、丹麦等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已经通过征收“放屁税”来对抗温室效应。

后记

憋屁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可以的话请尽量不要憋着不放。因为我们的肠胃不会停止蠕动,有的时候屁是无论如何都憋不住的,甚至还会因为你用力收缩而发出更响亮的声音。

所以,如果在公共场合或者重要的场合想放屁,可以去厕所畅快淋漓地解决一下个人生理问题,以免带来一些尴尬的突发情况。

转载请注明:
http://www.bianlishop.com/cgzzz/137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