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工作正规化从基本做起

2021-1-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陶为科教授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大家谈精深理论固然好,但更重要的是搞好基本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英语中,NoSurprises=安全和不出差错。以下是我的一些麻醉正规化和基本功建议。

1

有关硬膜外试验剂量(TestDose)的正规化

试验剂量(TestDose)在同行中有部分人,没有作为一个标准开展。

我在上面说道,TestDose就是要防止硬膜外麻醉的两个最常见的意外:蛛网膜下腔注射和血管内注射。前者可以导致“惊心动魄”的全脊麻,后者如果使用的是布比卡因,心脏和中枢毒性足够把你送上审判台。

美国的硬膜外套件里,有配好的1.5%lidocaine+1:,肾上腺素(见图中醒目的红色针剂)。麻醉记录单中,什么时候给的TestDose,结果是阴性还是阳性,都要明确记录在案。在给TestDose(3毫升)的时候,要问病人能否活动下肢(排除蛛网膜下腔注射),有无耳鸣、口腔金属感,并查看病人的心律和血压(排除血管内注射)。这些已经成为我们的下意识行动,已经铭刻在记忆里、溶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没有可以商讨或灵活的地方。如果我的住院医生,没有做TestDose就给药,他就可能要重复本月的轮转。ItisTHATimportant!!

这里我谈谈标准化。医学中的Protocol就是标准化。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心肺复苏,什么时候进行什么频率心外按压,什么时候通气、除颤,什么时候给什么药,都有明确规定。一方面是使抢救工作规范化,以免遗漏,另一方面也是要防止错误发生,在法律上站住脚。住院医生的训练,也是一个广义的protocol,看似机械,但可以保证水平一致。抛开医学不说,生活各类事情,特别是高风险工作,都有Protocol。美国中学生成绩全优者,机车保险就有降价折扣,因为有数据表明,这类学生的交通规则(也是Protocol)掌握得好,出车祸几率低。在美国坐航班,无论干线支线,一定是要根据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制定的Protocol逐一过关,check,crosscheck后,飞机才开始滑行。任何一个报警灯亮,都要向FAA报告,待FAA发话后才能起飞。虽然美国的飞机机龄比国内老许多,但大家仍然觉得飞行是安全的。

我乘坐国内公司的航班,有些很规范,有些就差一点。有的航班甚至一边关机门,一边滑行。表面看起来没有什么,但这意味着Protocol被破坏(violatetheprotocol),为事故留下隐患。一个航空公司的好坏,不是看它成功多少,而是看它失事多少。又如,刚来到美国的国人开车,到十字路口,有停车标志(STOPsign),看到周围没车,就耍点小聪明,未停稳就过了(本人就曾干过,在此认错),而美国人则都要完全停稳后再起动。中国人来后的车祸往往就出现在这些看似小事的问题上,尽管99%的时候都没事儿。

做麻醉就如同开飞机,不能心里无数,每天在最后庆幸自己过了关,要在事先就要严格按照Protocol操作,没有任何冒险的余地。每台手术前,无论全麻或区域麻醉,对麻醉系统的检测(systemcheck),要严格按照Ms.Maid(machine,suction,monitors,airway,iv,drugs)的记忆术语顺序一一检测,以防遗漏。记得我当住院医生时,抽屉里少放了一个不常用的喉镜,被主治医生告到主任那里,差点出大麻烦。

试验剂量(TestDose)是硬膜外麻醉必不可少的程序之一,国人做那么多硬膜外,应该熟悉,每个病人都要做TestDose,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一个麻醉医生的成败,不是看你做成了多少麻醉,而是看你出了多少可以避免的意外。我以前谈过,国内高层麻醉人士说,中国的麻醉死亡率是美国的七倍。这样的质量差别,不是以成功的麻醉,而是从失败的麻醉中,反映出来的。

顺便指出一下,照片中显示的无菌标签,是在打开包后用来标记注射器的。这是最近新加的内容,防止推错药的可能--尽管这种可能极小。

废话一通,一言以蔽之:Followtheprotocol,andstayoutoftrouble.!

下面一段是我在和其他战友交流后补充的:

硬膜外药物应该分次给予(每次推药前要回抽),而且不断测平面,这也是我们教给住院医生的基本功。如果住院医生一次推20毫升,那我们还真要批评他--因为人是有个体差异的,而且即使试验剂量是阴性,仍然有蛛网膜下或血管内注射的可能(硬膜划伤、导管移动)。分次给药,有利于及时发现异常,万一出现异常,抢救起来也容易一些。此外,如果病人事先已经有硬膜外镇痛,然后改剖宫产,这时候硬膜外的剂量变化很大,分次给药,勤测平面,就更有必要了。

此外,我们测平面,喜欢用冰,因为交感阻滞比运动纤维早,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当然,事后还要测试疼痛)。有时候硬膜外麻醉,即使镇痛完全,运动功能也没有完全被阻滞掉。因此不能只从肌松效果测平面。

2

面罩给氧的基本功

上月,一名高年资住院医做剖宫产,在腰麻以及腰麻完成后,没有给病人面罩吸氧。我问他为什么,他说病人的氧饱和度已经是%,不可能再提高了。月底这位医生获得的评语是:对呼吸生理缺乏了解。

为什么?因为尽管病人的氧饱和度是%,但她的功能残气量中的氧浓度低于0.21,且由于妊娠、卧位、功能残气量减低和氧耗量增高,如果病人出现高位脊麻、误吸或其他意外,她恐怕只有1-2分钟的存活时间。而通过面罩吸氧,将功能残气量中的氧浓度提高一倍,我们就能获得额外珍贵的1-2分钟。Simple!

我有一位资深的同行,是复杂气道专家,兼耳鼻喉科教授,什么困难气道的东东(盲插,逆行)都会。据说他自信到可以不给病人吸氧就敢诱导。如果他是住院医生,肯定不会及格。他现在是主治,大家也就尊重他的“风格"。但就是这样的一位高手,却在多年前因为丢失气道,伤害了另一位同行。

氧气是麻醉医生的终身伴侣。它是那么的便宜,又是那么的救命。我在国内看到同行们做胆囊手术这样的高位硬膜外麻醉,病人术中没有吸氧,很纳闷。有时侯病人带着血氧饱和度监测,但没有声音,更纳闷。

我相信,大部分同行是认真、负责、有知识的。但正如上文说的,麻醉的好坏,不看成功之时,而是看不成功之时。

3

肌松剂和快速诱导的规范

A.在建立有效通气以前,不能给中长效肌肉松弛剂;

B.饱胃和胃食管返流者,不能加压通气,只能用快速诱导。

这个问题我在《中外麻醉执业理念差异的探讨》谈过。

A.在给了病人维库溴铵(vecuronium)或更长效的肌松剂后,病人在20多分钟内不能自主呼吸,生命就掌握在你的皮囊中。没有事先证实你能面罩通气,就给病人vecuronium,就等于把你的全部积蓄押在彩票上。我做了许多全麻,每次推vecuronium前,都要问自己:我能给这位患者通气吗?心里还有一点不踏实的感觉。国内的同行,有的用起vecuronium来,像喝糖水似的,太随意了。

B.对于饱胃、返流的患者,加压通气后会增加胃内压,故不主张面罩加压通气。这就要求病人要在预先给氧好后,在不再额外加压通气的情况下,在功能残气量里的氧消耗完以前,快速诱导,插进气管导管。同时要求,如果气管导管插不进,病人还要在功能残气量里的氧耗完以前,恢复自主呼吸。能满足这两个要求的肌松剂只有琥珀胆碱(succinylcholine)。罗库溴铵(Rocuronium)能满足第一个要求,但不能满足第二个。所以目前还没有哪种药物能取代succinylcholine。Succinylcholine有它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大家要滚瓜烂熟地记住),所以Rocuronium也有它自己的市场和用途。

关键是,大家要理解,肠梗阻(饱胃)、食管下段返流(GERD)、产妇(饱胃+返流),要快速诱导,尽可能用succinylcholine。这类患者若给vecuronium,你就不得不面罩加压通气,这样就违背了原则。同时,如果你在没有证实能面罩通气时就给vecuronium,那就更错了。

4

麻醉医生不能脱岗,且要了解手术步骤

这也许是老生常谈,但是极为重要的规范和基本功。

有同道说,在外科医生和公众心目中,麻醉医生好像就是打一针就完事的人物,永远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我想,手术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我们人不在场,别人对我们的形象怎么会好?你想得到别人尊重,自己就要多投入。拿体外循环为例,劈开胸骨时血压应该是多少?转流时血压多少?停机前,前后负荷如何优化?剖宫产的每一步,失血多少,子宫张力如何?LC手术不同阶段体位不同,肌松剂要用到什么时候,保证胆囊能顺利完整取出?我们不在场,或在场不看、不管,别人也就不会把你看作为做决定的一员。

麻醉医生不能离开病人一步,而且要对手术的每一步和下一步了如指掌。不要说脱岗,我的住院医生如果将布帘放到挡住自己视线的高度,或是长时间背对病人埋头写字,就会受到批评。

顺便玩笑一句:那个布帘我不知道应该叫什么,因此戏称它为血脑屏障:那边出血,这边用脑。

5

产科麻醉的基本概念和操作理念

饱胃和禁食问题:

所有产妇都是饱胃。由于内分泌导致胃排空减慢、消化液分泌增多、食道下段扩约肌松弛、腹内胎儿将胃上压成近水平,因此所有产妇都是饱胃,一直到产后48小时。病人到产房后,不要吃固体、半固体食物以及非透明液体(牛奶,混悬果汁等),只可以咀嚼少量冰块,透明果汁和黑咖啡(老美),或少量糖水(老中)。你让病人吃东西,看是爱,实是害。可以给静脉糖盐液体(LRin5%DextroseorGlucose),但到手术时,换成普通LR或NS。

任何手术或麻醉操作,包括无痛分娩、输卵管结扎、人流、剖宫产,术前要给胃动力药(如甲氧氯普胺metoclopromide)和中和胃酸药(如枸盐酸钠)。

全麻操作:

如果需要全麻,需要快速诱导(喉头加压)。通常不正压通气,仅在插管不成功且病人缺氧时,可考虑在喉头加压的同时,轻度加压通气(面罩或喉罩)。由于产妇功能残气量小、氧耗高,饱和度下降快,气道狭小肿胀,为确保插管顺利,适用略小插管(6.5),管内放好金属管芯。多准备几种喉镜片,喉罩、支纤镜等要知道放在什么地方,作为第二计划(PlanB)。产科麻醉的最常见死亡是丢失气道,我们要好自为之。此外,插管后放置胃管是常规。

补液问题:

硬膜外镇痛和剖宫产前,没有禁忌症时,应常规补液。我一般给-1毫升。特别是当日从家里来的患者,一夜禁食禁饮,体内已经缺失1毫升,补液更要充分。

体位问题:

剖宫产腰麻或硬膜外打完后,立即习惯性地把病人放成轻度左侧卧位(leftuterinedisplacement),以防仰卧位低血压综合症(supinehypotensionsyndrome)。在右侧骨盆下放一个布卷,注意不要放得太高,压迫下腔静脉。

6

术前评估的规范

每一个需要手术或有可能需要麻醉参与(见下文)的病人,都要进行术前评估。

病人性质不同,评估性质也不同。SICU、BICU的病人,病情严重性不言而喻。我们要了解病人的原发病、手术和住院经过、目前器官功能状况。病人有没有气管插管/造口,有什么动静脉管,用什么血管活性药,需要什么新的动静脉管,需要多少血液制品等。

因为大多病人都是由门诊直接来手术的,医院里(Patientisonthefloor,orpatientisinhouse),我们会提高警觉:病人是不是有重病史,或是疾病有没有得到控制,我们需要在第二天手术前做什么处理。

大部分门诊来的病人,我们没有机会直接评估。由专门的麻醉术前门诊(AnesthesiaPreopoperativeClinic)的医生评估,将评估表填好后,手术前一天送到手术室,我们去查看。需要问的主要问题有:诊断,手术,年龄,身高,体重,气道分级,既往手术史,自己和家人麻醉史,其他系统疾病,和目前的用药和生命体征,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心血管系统中的最重要的问题是,运动耐受能力(Exercisetolerance),因为有糖尿病的患者,周围神经疾病,不一定能感受胸痛等症状。我们最常见的问题是,你步行一英里,会感到心慌气短吗?AHA中指出的4mets,我们觉得太低(洗个澡就是4mets)。一份没有Exercisetolerance说明的术前评估,是不完整的。

产科等病情变化快的专科,随时可能需要我们干预,术前评估要做到病人一到,就要评估,要有提前计划(PlanAhead)。三年前,有一位围产期心肌病患者,有点呼吸困难,坐着吸氧,看着还可以,我们就持观望态度。等到该病人开始宫缩,状况急转直下(可能是宫缩导致的自体输血,或疼痛交感兴奋)。等我们再次赶到时,病人血压很低,穿刺动脉都很困难。我后来告诉同行,产科同事不一定能很好地从麻醉角度了解病人,任何一个产科重病人,随时可以成为你的重病人,我们不能等到产科叫我们才去,要主动。

没有预先术前评估,手术中若是因为我们没有预先准备好,如血压没有控制好、冠心病认识不足,导致术中术后心梗,我们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外科医生掌握手术时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筛选一些病人,但最终的责任在我们身上。

我的老师形象地告诉我:我们是危险因素的评估人,我们挣的就是这钱(Weassessrisks,thatswhatwegetpaidbigbucksfor)。

7

药物方面的规范

这方面,个人喜好不同,我不多谈,但有些药是必备,抽好、标记好、随手可得的:

普通手术:

诱导药物:即使已经全麻好,随着手术情况变化,病人可能会受到疼痛刺激,出现血压波动。诱导后剩下的丙泊酚Propofol放在手边即可;

司可林:即使病人已经插好管,剩下的司可林不要扔掉(本人范过这类错误),遇到喉头痉挛,20毫克司可林可以救命;

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素,新福林。阿托品现在没有特别要求(用的少)。

心血管手术:

新福林和硝酸甘油的输液泵上好,预充(试运行)好,一按键钮就能给药。此外,准备好不同浓度的肾上腺素,硝酸甘油推剂,抽好艾司洛尔esmolol,labetolol等。

本文经陶为科教授同意,转载自年7月30日的新青年麻醉论坛,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
http://www.bianlishop.com/cgzzl/95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