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疗法80岁肠梗阻7天,中医来通便
2018-1-1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曲大爷今年80岁高龄,近日因为突发恶心、呕吐、医院就诊,医生紧急收入院诊治,诊断为“肠梗阻”。入院后经过7天的诊疗,效果不是很明显,临床医生建议大爷考虑手术治疗,由于大爷平常就相信中医,就要求请中医科会诊。
中医科主任杨丽萍接到会诊后第一时间去病房给大爷做了中医的四诊查体,建议口服中药汤剂大承气汤加针灸理疗对症治疗。第一天口服完中药后,未见明显效果,第二天口服中药配合针灸后曲大爷开始通便了,曲大爷的家里人特别高兴,坚持了两天的中药配合针灸治疗,曲大爷已经完全好转,针灸第三天时,曲大爷高兴的说,明天就要出院了,自己已经完全的好了。中医的神奇效果体现的淋漓精致。
其实中医治疗肠梗阻在临床上得到了很好的疗效,肠梗阻是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肠内容物不能正常运行或通行障碍的统称,是中医科的常见病症。《内经》称其为“后不利”、“大便难”,认为脾胃受寒、肠中有热等有关。如《素问?厥论》曰“太阴之厥,则腹满(月真)胀,后不利,不欲食,食则呕,不得卧。”《素问?举痛论》曰:“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热焦渴,则咽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肠梗阻属中医学“关格、“肠结”、“腹痛”、“积聚”、“反胃”等范畴,以腹痛、腹胀、呕吐、便秘为主要临床表现。
中医认为肠梗阻的病因主要是饮食入胃,经脾胃运化其精微,吸收其精华后,所剩糟粕由大肠传道而出,成为大便。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曰:“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若外感或时邪,情志失凋,饮食所伤,素体亏虚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肠腑气血不畅,肠道失于濡养,气血瘀阻,腑气不通,升降失常,其主要病变部位在肠。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原则,六腑传化水谷,泻而不藏。若毒邪内盛、气滞血瘀,日久气血亏虚、运化无力湿,毒瘀血阻止于肠道,通降失调,而致肠梗阻,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
医院中医科杨丽萍主任建议大家,为了预防肠梗阻,应饮食有节,起居有时,注意冷暖,凋畅情志,保持正气充沛,气血流畅。避免饮食过量,忌食生冷油腻,防止感寒受冷,以免寒湿积滞,损伤胃肠。保持情绪舒畅,有助于疏通气血,胃肠功能虚弱者,宜进食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以补养气血,促进康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