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肠管在慢性阻塞型肺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
2017-2-1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慢性呼吸衰竭是在原有肺部疾病基础上发生,最常见病因为慢性阻塞型肺病(COPD)。有意识障碍的呼吸衰竭患者使用机械通气时,会表现为胃动力差,易腹胀,返流及误吸的发生率较高。
鼻肠管适用于无胃动力或胃动力减弱者,此途径具有营养底物容量耐受性好,保证供给每天热量、微量元素的肠内营养,减低返流及误吸的发生率。
常规的鼻肠管放置需要在X线或内镜下插管,但这两种置管方法实用性不大。为此,我科自年8月至年10月对COPD需要机械通气患者72例患者进行了肠内营养,其中42例盲插鼻肠管,30例常规置鼻胃管,对比二者肠内营养效果。
治疗结果
本组置鼻肠管42例中成功38例,均到十二指肠水平位。置留肠内,没有经过幽门3例,而改用鼻胃管而留置胃内,插管失败1例。30例置鼻胃管均成功,试验组在时间(住院、管饲营养)少于对照组,在并发症方面也少于对照组,说明鼻肠管使用中的优越性。
讨论
机械通气是抢救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最常见治疗手段,而机械通气患者处于高分解状态,对营养的需求更高。有文献报道,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多数在第6天后体内蛋白显著降低。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患者,大多伴有免疫功能不全,吞噬作用障碍,炎症反应降低。因此,营养缺乏会加重机械通气患者的病情。
另外,尽早对危重患者进行肠内营养(EN)支持,可阻断营养不良与免疫功能低下的恶性循环,避免因肠道细菌移位所致的严重感染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发生。并有助于改善肠黏膜的结构和功能,维持肠道的完整性,预防应激性溃疡,明显降低肠源性感染的发生。
当患者病情趋于稳定,消化道功能逐渐恢复时,应尽早启用EN。尽管胃是大多数病人输注营养的首选部位,但危重病人胃麻和误吸的发生率高,因此须在小肠内输注营养,其优点在于因导管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使反流与误吸的发生率降低。但要求营养液的渗透压不宜过高,滴注速度较均匀,且不宜过快,尤其在喂养的开始阶段。而且此法省时、费用低,不需X线或胃镜引导;对患者的损伤小,且成功率较高,能插到十二指肠屈氏韧带远端。本研究中两组对比发现,平均住院天数和患者耐受性方面鼻肠管组均优于鼻胃管组。
总之,对于短期肠内营养的危重病患者,鼻肠管的运用可以有效解决早期肠内营养和减少危险,但具体采取哪种方法置入,要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注意事项:
①气管插管患者咽喉部对食道有一定的压迫,有时管道难以顺利通过,导管尖端容易反折从鼻和口出来,此时如强行插入,易损伤黏膜而出血。可在吸尽气道和口腔分泌物的同时放气囊后再插管,插入胃内后立即充气。
②刚行气管插管的患者胃胀气较明显,插管后不急于给肠内营养,可先行胃肠减压,根据情况于第2或第3天给肠内营养。
③充分的心理护理是保证插管成功的前提条件。如患者神志清醒,有良好的理解及吞咽能力,可配合置管,提高成功率,充分的心理护理可以消除患者的焦虑、烦躁、恐惧心理,使其心情平静,避免置管过程中出现气急、恶心、呕吐等症状,造成置管阻力,导致置管失败。
节选自文献:
唐顺广,倪松石.鼻肠管在慢性阻塞型肺病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
临床肺科杂志.,14(4):-
儿童会患白癜风白癜风初期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