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脉科技淋巴癌疾病简介

2021-7-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疾病简介

在人体内有许多淋巴结分布在全身各处淋巴回流的通路上,它起着防御外来病菌侵袭,调节脏器、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保障人体健康。可以说,淋巴系统是人体对抗病菌感染的“主力军”,是人体免疫的“天然屏障”。但由于种种原因,使得淋巴系统防御病菌的功能大大减弱,淋巴癌的发生率呈逐年增长趋势。

淋巴癌,医学上叫做恶性淋巴瘤,简称淋巴瘤,是发生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一种肿瘤或类似肿瘤的疾病,是我国常见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淋巴组织遍布全身.所以淋巴瘤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常好发于淋巴结、扁桃体、脾脏等组织处。目前按照国际统一标准,把它分为两大类,即非霍奇金淋巴瘤和霍奇金淋巴瘤,在我国霍奇金淋巴瘤占淋巴瘤的9%~10%,是一组疗效相对较好的恶性肿瘤。非霍奇金淋巴瘤占全部淋巴瘤病例的90%左右,并且近十几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中、青年,男性患者多于女性。临床特征为淋巴结迅速增大,还可出现发热、皮肤瘙痒、疼痛等表现,并且可以有相应脏器压迫的症状,严重威胁到人的健康和生命,应引起高度警惕。基本知识

高危人群

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男女老幼都是它攻击的目标,但以男性群体的风险最大,发病危险相当于女性的3倍。并且有研究资料显示,20~40岁的青壮年患者日渐增多,这可能是由于20~40岁期间是淋巴组织非常活跃的时期,由于它的高敏感性,让青壮年成为淋巴癌的高危人群。

遗传情况

淋巴癌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据临床资料显示,淋巴癌有时可见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兄弟姐妹可先后或同时患淋巴癌。治疗常识

就诊科室

内科-血液内科

预后影响

淋巴癌并非是不治之症,关键在于早发现、早治疗。随着靶向药物的问世,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不断规划,恶性淋巴瘤治愈率已达50%以上。大量临床试验证实,霉奇金淋巴瘤60%~80%可以治愈,非霍奇金淋巴瘤50%以上可以长期缓解。

病因淋巴癌的病因迄今未明确,各种学说很多。总结起来,可能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1.病毒破坏与干扰:就目前研究的状况来看,与淋巴癌关系比较密切的病毒有EB病毒、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肝炎病毒等,由于病毒的破坏与干扰,导致淋巴组织细胞发生突变,最终形成癌症。

2.物理因素:主要是辐射,包括手机、电脑等的电离辐射,以及医用辐射等。大剂量辐射,对淋巴瘤的发生有促进作用。淋巴癌的发病率不仅与吸收辐射的剂量有关,还与受辐射时的年龄有关。25岁以下受辐射的人群,发病率比其他人群高。

3.接触有害化学物质:比如化学致癌物种类中的烷化剂、多环芳烃类化台物、芳香胺类化台物等;化学药物,如环磷酰胺、甲基苄肼、左旋苯丙氨酸氮等。若频繁接触这些有害化学物,就会引起淋巴癌。另外,一些农药、化肥与淋巴癌的发病也有一定联系。

4.免疫缺陷:淋巴组织是人体内的重要免疫器官,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功能,可清除体内发生突变或癌变的细胞,一旦免疫系统出现问题,淋巴组织首当其冲,极易患上淋巴癌。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遭受艾滋病病毒严重破坏,易患上淋巴癌。

5.遗传因素:临床资料显示,部分患者有淋巴癌家族史,提示该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另外,环境污染、精神压力加大、肥胖、儿童时期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多于10次等,也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总之,淋巴组织在多种已知和未知的有害因素(包括外来因素及身体自身产生的有害因素)作用下,造成体内正常调控机制紊乱,进而引起免疫细胞异常,甚至疯狂分化增殖,导致淋巴癌。预防预防淋巴癌,可从调整生活方式着手,将防范措施日常化、细节化,并持之以恒。1.戒除烟酒。远离二手烟。2.劳逸结合,不要长时间熬夜。3.正确使用手机、电脑等,将电离辐射控制在允许的范围。4.积极参加适度的运动锻炼,提高机体抵御疾病能力。5.重视食品卫生。不要吃霉变食品,少吃腌制、煎炸及高脂食物。6.吃好三餐,攒足与免疫力有关的养分(蛋白质、维生素与矿物质),防止营养不良。7.合理用药,尽量避开抗生素、皮质激素等有损免疫系统的药物。

8.避开有害化学物质,如不用或少用染发剂;对果蔬等进行去除农药等抗污染处理;净化环境,居室装修力求环保。

9.适度日光浴。有研究发现,日光浴对淋巴癌有着明显的预防作用。10.注意预防破坏免疫系统的艾滋病等。

11.定期进行体检,有利于早期发现淋巴瘤的症状,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于硬度较大,而且没有疼痛感的淋巴结肿大,千万不可大意,要进行排癌检查。

并发症

随着病情发展,癌肿侵犯到其他组织器官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相关的并发症,比如胃肠道疾病(如腹泻、肠梗阻)、肝区疼痛、骨骼疼痛、瘙痒症、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临床表现

总体症状

与其他癌症一样,要想降服淋巴癌,早发现、早治疗最为要紧。所以,当身体出现以下这些异常情况时,应提高警惕,及时就医。

1.淋巴结肿大:为该病特征,尤以颈部淋巴结为多见,其次为腋下。大多数患者早期可在颈部看到或触摸到包块。包块大小如同黄豆或枣核,中等硬度,坚韧、均匀而丰满,按压无疼痛感。随着病情的发展,包块增大,其他淋巴结丰富的部位,如颌下、腋窝等处,也陆续有包块出现。

霍奇金淋巴瘤首发于颈淋巴结者占60%~70%,左侧多于右侧。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提示病灶已有播散,右侧来自纵隔或两肺,左侧常来自腹膜后。

2.发热:患者体温升高,升高状态多不规则,可以是持续居高不下,也可能是间歇性升高,热退时往往大汗淋漓。早期发热者霍奇金淋巴瘤占30%~50%,但非霍奇金淋巴瘤一般在病变较广泛时才发热。热退时大汗淋漓可为该病特征。

3.皮肤瘙痒:肿大淋巴结部位的皮肤可出现顽固性瘙痒。如果癌病灶藏匿于胸、腹腔中,还可引发全身瘙痒。此症状是霍奇金淋巴瘤较特异的表现。

4.饮酒后会出现疼痛:部分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饮酒后20分钟,病变部位可出现疼痛感。当病变缓解后,此症状即行消失,但复发时又会重现。

5.其他症状:瘤体侵犯其他组织器官时,会引起相应的症状。

(1)胃肠道:食欲减退、腹痛、腹泻、腹块、肠梗阻、出血等。(2)肝胆:肝实质受侵可引起肝区疼痛。(3)骨骼:骨骼疼痛及神经压迫症状。(4)皮肤:常见的有皮肤瘙痒症及痒疹。瘙痒症在霍奇金淋巴瘤较为多见(占85%)。(5)扁桃体和口、鼻、咽部:吞咽闲难、鼻塞、鼻出血。(6)胰腺:发生吸收不良综合征。

6.有些患者还可出现不明原因消瘦,体重在短时间内迅速减轻。

该病需与症状相近的淋巴结核、淋巴结炎、巨大淋巴结增生、其他恶性肿瘤的淋巴结转移等相鉴别。检查筛查

常用检验检查

当出现淋巴癌可疑症状时,务必及时看医生。医生会采用一些辅助检查方法,尽早明确病情。淋巴癌的辅助诊断方法有很多,比如说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液的生化检查、X线检查、B超检查、CT检查、核磁、活体组织检查、纵隔镜、骨髓活检,等等,其中尤以活体组织检查最为关键,也就是淋巴结的活检,是淋巴癌确诊的金标准。

淋巴癌的类型非常多,因此,淋巴结的组织活检非常重要,根据活检病理结果,可以决定最终治疗方案。进行活体组织检查时,医生会先用手术刀从病灶的部位取肿大的淋巴结。如果瘤体位于皮肤上,可以切开皮肤,摘取局部的淋巴结;如果瘤体位于胃肠,可通过胃镜来摘取淋巴瘤的组织,组织取出来以后,做成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这种方法不仅能确诊淋巴癌,而且能准确地鉴别出淋巴癌的病理类型,为拟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日常护理淋巴癌患者日常需要注意以下护理要点: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戒烟限酒;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生活规律,不可彻夜打牌等。

2.早期可适当活动,有发热或症状较重时,应卧床休息,以减少消耗,保护机体。

3.加强营养,提高抵抗力。宜吃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多饮水,以增强机体对化疗、放疗承受力,促进毒素排泄。化疗后常常会影响进食,所以应做好饮食调配,制定多样食谱,尽量做到色、香、味、形都好。

4.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擦洗,尤其要保护放疗照射区域皮肤,避免一切刺激因素如日晒、冷、热、各种消毒剂、肥皂、胶布等对皮肤的刺激。内衣选用吸水性强、柔软棉织品,宜宽大。

5.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做好保暧,预防各种感染。

6.放疗、化疗时,应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7.密切观察病情,如出现贫血、乏力、消瘦、盗汗、发热、皮肤发痒、咳嗽、呼吸困难、骨骼异常等症状,及时就诊。

8.注意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同时要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因为压力是重要的癌症诱因。不妨通过旅游、参加文体活动、与病友沟通交流等方式,转移注意力,放松心情。

9.进餐时避开化疗药物作用的高峰,如化疗前最好先进餐。

10.遵医嘱坚持治疗,定期复诊。营养饮食在饮食上需要注意:1.避免刺激、辛辣的食物,如葱、姜、蒜、桂皮等。2.避免肥腻、油炸、腌制、烧烤食品。3.避免鱼、虾、海鲜等发物。4.不吃过热、过冷、过期霉变的食物。5.不要喝咖啡等兴奋性饮料。6.不宜吃羊肉、狗肉、韭菜、胡椒等温热性食物。可多吃些具有抗癌作用的食物,如穿山甲、蟾蜍、田鸡、芋艿等。

医院

01中医院

中医院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7号,始建于年,是一所集医教研防于一医院,医院。

02医院

医院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预算管理单位,是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托管单位,建院于年3月1日,是我国成立最早的,集医、教、研、防为一体的医院。

03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是广东省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Bily

转载请注明:
http://www.bianlishop.com/cgzzl/114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