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这味药,调理全身气机

2022-6-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白癜风是怎样引起的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6100102.html
今天提到的这味药,是达表、解毒、温散的上品,临床极其常用。没错,这就是桂枝。古书记载:“非桂枝无以达四肢而解肌”。为什么桂枝这么好用?徐书教授在几十年的临床中,用九个字总结了桂枝的功效。一起来看是什么吧——

.升大气

桂枝能补肝阳,补肝气。我们知道厥阴风木主气,以酸泄之,以辛补之,木性升散,酸味收敛,利于散发,故以酸泄木气之味。还有两句话,“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故以小建中补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以酸泻之”,故用乌梅丸。

所以桂枝能升大气,当归四逆汤里面,桂枝能补肝气,升肝阳,升大气。这句话的主要病机是,当肝气郁的时候会造成脾寒,之后水湿下流会造成肾寒。肝郁,脾寒,水湿下流,肾寒,这是肝气不升最重要的表现。

所以,治疗很多肝气郁结的病时,不一定用柴胡疏肝散,那要实证才用,虚证则要补,是用辛味来补还是用酸味来补,要看具体的证型。

2.降逆气

张仲景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里面有桂枝,乌梅丸里也有桂枝,皆取其降逆气之效。比如,临床当中遇到肠梗阻的患者,肠梗阻的主要表现为痛、呕、胀、痹,四症当中以痹为主要矛盾,治疗大法主要是攻逐法,如大黄承气汤、厚朴三物汤等,但临床应用当中疗效并不满意。

徐书教授在临床中摸索发现,在上方基础上加入桂枝一味5~0g,效果就非常明显,它能解除痛、呕、胀、痹的一些症状。这也是跟张仲景学的,包括桃核承气汤为什么用桂枝?同样也是桂枝降逆气以达邪之效。古人云:“擅治气者,当调畅气机。”降中有升,升中有降,乃自然之道。

3.治邪气

我们都知道桂枝汤是治太阳表寒的,但治里时如建中汤、复脉汤都加桂枝。这是取桂枝既治表寒,又治里寒,且能达表,又可清除余邪之意。

读经典,做临床,这是医生们一生的追求,对每一味药性理解的最高境界,就是深谙其所有的药性药效。

方药:桂枝去芍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桂枝20g,炙甘草5g,麻黄3g,附子7g,细辛5g,红参0g,麦冬0g,五味子0g,胎盘0g,仙灵脾30g,生姜7g,红枣6枚。4剂。

服药2周,胸闷减轻,继服个月,诸症消失。

?临证心悟

此证方用桂枝去芍加麻、附、细,大气一转,其气乃散。重用桂枝升大气,胎盘补五脏,疗心慌气短。

艾灸虽好,使用不当会伤身,这些常见误区得知道!

近年来,艾灸逐渐成了大众喜爱的保健项目,大街小巷中也冒出了很多理疗馆、艾灸馆。但是其中部分从业人员其实并非专业中医师,欠缺相关专业知识,导致许多患者接受了不规范的艾灸治疗,造成不少危害。

艾叶的主要功效

中医认为,艾叶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以下三类病症:

.各种出血证。因艾叶性温,能温经止血,故最适宜用于虚寒性出血。

2.虚寒性腹痛。因艾叶能散寒止痛,暖宫助孕。

3.泻痢霍乱,妇女带下。因艾叶辛温散寒,苦温燥湿,故适用于泻下、带下属寒湿下注者。

艾灸常见误区

艾叶性温,加之火力之热,适合治疗寒性疾病。如果不熟悉艾叶的属性和功效,便容易走入艾灸的使用误区。通常来说,可能会存在以下误区。

过用艾灸

艾灸具有温阳散寒的功效,所以对外感风寒湿邪有一定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寒湿邪祛除后就应该及时停止,不可过用,否则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反应。

笔者曾见过一患者感冒后出现鼻流清涕、打喷嚏等症状,到某艾灸馆接受艾灸和艾熏治疗。三天后流清鼻涕症状消失了,却出现了咽喉痛、口干舌燥的症状,艾灸馆工作人员不懂得中病即止的原则,让患者继续接受艾灸治疗,结果患者症状加重。医院治疗,专业医生诊察后考虑为艾灸过量伤阴所致,终止艾灸后予以养阴清热药物好转。

误用艾灸

因艾叶性温,对于实热证、阴虚证、湿热证等都应慎用或禁用。笔者曾见一位咳嗽患者因看到有人着凉后咳嗽经艾灸治疗好转,便也到艾灸馆去接受艾灸和艾熏治疗。不料艾灸一天后咳嗽不但没好转,反而加重,出现咳黄痰带血丝。

原来,这位患者咳嗽多日,已经出现口渴、舌苔黄腻、大便秘结、小便黄等肺热症状,不适合艾灸。但是因艾灸馆工作人员不懂得辨证论治,导致患者热象加重。

误认为艾灸包治百病

艾叶是一味常用的中药,与其他中药一样,以药性之偏来调理身体之偏,治疗疾病。但是有些人夸大其词,将艾灸包装成可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导致很多百姓生病后不去正规医疗机构找医生治疗,而是选择在艾灸馆艾灸,最后浪费了金钱,又耽误了治疗甚至加重病情。建议读者朋友们艾灸之前一定要咨询专业中医师,科学艾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bianlishop.com/cgzyf/129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