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修生活虽已过,所获知识益终身

2021-8-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我们有一篇进修小结邀请你看看

我于年9月1日至浙大二院消化内科IBD中心进行为期6个月的IBD专科进修,现进修结束,将所得所获所感做一总结。

——消化内科王宇芳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是一类病因尚不明确的以肠道免疫功能紊乱为主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Crohn‘sdisease,CD)和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过去IBD曾被认为是“西方人疾病”,在18~20岁的欧洲后裔中,每10万人中有~人发病。

IBD主要累及青中年,并因其病情迁延、并发症复杂、治疗较困难以及部分治疗药物费用昂贵,当前已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一种重要疾病负担。

近20年来,我国IBD病例数迅速增加,从一个罕见病演变为多见疾病。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患病率(0.1%左右),年预期我国IBD患者将达到万,并成为一个庞大的疾病负担。目前我国基层医疗机构IBD诊治经验不足,对于IBD患者不能实现早诊早治,尤其对于难治性IBD缺乏合理规范的转诊体系。综上诉述,我本人选择IBD中心进行专病进修,以提高我科IBD诊治水平,应对IBD快速增长的趋势。

浙大二院是国内最早建立IBD中心的单位之一,IBD中心主任陈焰医生带领的消化内科IBD团队一直致力于IBD的诊治研究工作,中心IBD患者目前已经超过人,在IBD治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获得业内广泛认可与赞誉。IBD中心设有专科门诊、专科病房、专科内镜、多学科诊疗团队(MDT)。接下来我把每一部分的进修所见一一介绍。

1

门诊

陈焰主任每周一下午,周四全天都有IBD专家门诊,由于很大一部分IBD患者都从外地慕名而来,为了方便患者,陈老师往往来者不拒加号加班加点,来就诊的患者常由于病情复杂难以医院,病历装满了资料袋,每个患者都有一个长长的“story”,于是复习病史并录入电子病历系统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结果就是上午的门诊一直拖班跟下午的门诊无缝连接,下午的门诊看到灯火通明月朗星疏照人归。

陈主任IBD门诊的拖班是家常便饭

IBD患病人群整体年龄阶段较轻,对于刚刚进入大学、步入社会的年轻人,罹患终身性疾病意味着在接下来的人生中会比其他同龄人承担了更多的肉体上的痛苦经济上的负担与精神上的压力。对于IBD这种终身复发的慢性疾病而言,没有什么比希望更让人期盼。

在IBD门诊这个小小的空间里每天都上演人间百态:有疾病控制症状缓解的欣喜,有历经病痛不能确诊的愤怒,有病情反复丧失信心的绝望,有因病致贫捉襟见肘的窘迫……无论哪种,陈老师都会耐心倾听解释鼓励,并设身处地帮助患者解决主要问题,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影响患者,让患者对控制疾病重获希望。

2

病房

IBD组病房设在住院部1号楼4楼东,8号病房就是IBD病房,门外走廊的墙面上贴满了IBD患者的留言贴,组成了一颗许愿树,五彩又温馨。

左图:IBD组病房的留言墙-许愿树

右图:我管过的UC复发的刚刚考上大学的男孩,住院期间闷声不响,出院时恋恋不舍,并在墙上留下了这张可爱的留言贴~

相比门诊,住院部的患者的病情更为复杂、疑难且危重,在我进修的这段时间里,除了UC和CD患者,还见识到了IBD的一系列鉴别诊断疾病,包括肠结核、肠白塞、缺血性肠病、乳糜泻、NASAID相关性肠炎、隐源性多灶性溃疡性狭窄性小肠炎(CMUSE)、小肠肿瘤、直肠黏膜脱垂,美克尔憩室、联合免疫缺陷病,Canada-Cronkhite综合征,特发性肠系膜静脉肌内膜增生症等,对于IBD的诊断的认知有很大的提高。

一例最初诊断CD经病理科许晶虹主任会诊后诊断为CMUSE的病理报告

在住院部的这段时间,通过收治管理并参与抢救重症UC、CD合并肠梗阻、腹腔脓肿、内瘘、消化道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积累了一定的IBD治疗经验。对于重症UC的评估、处理策略及技巧,包括激素治疗疗效评价、激素无效的进一步处理措施、IFX在重症UC的强化治疗以及UC手术治疗的指征等概念有了深层理解;通过2例CD消化道大出血的抢救处理对于CD千变万化的临床类型加深印象。

此外,对于IBD临床分型的意义(尤其是CD蒙特利尔分型),全肠内营养(EEN)的重要性,激素、免疫制剂、生物制剂的选择(包括适应症掌握,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使用过程中的监测,尤其是结核和乙肝的监测),手术时机和手术的方式的选择、IBD合并机会性感染的处理(包括CMV感染、C.diff感染等)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在病房期间,碰到了平日不太常见IBD肠外表现,如结节性红斑,CD营养不良引起的再喂养综合征等罕见并发症,通过对此类患者的处理、学习更加深了IBD疾病表现复杂性的认知。

一例重症UC患者肠外表现-结节性红斑,

在UC症状控制后皮肤病变消失

一例CD并发不全性肠梗阻重度营养不良患者,入院时BMI13.45kg/m2,治疗过程中出现了再喂养综合征,经过MDT团队努力度过了生命危险期,之后转至我院(医院消化内科)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后BMI恢复至18kg/m2,营养恢复后转回浙二大肠外科顺利手术,术后恢复良好。

3

内镜中心

通过内镜中心的进修学习,熟练掌握IBD内镜下评分(包括UC的Mayo评分,CD的治疗后SES-CD评分,CD术后吻合口的Rutgeers评分),重新认识评分的意义和重要性学习了IBD患者合并感染后的内镜下表现。小肠CD患者的诊断较结肠CD困难很多,因此,小肠镜和胶囊镜在小肠CD的诊断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浙二内镜中心每周四下午开展小肠镜检查,为CD患者的确诊提供重要的依据。

经口小肠镜,右边操作者是陈焰主任,陈主任左侧是经验丰富的内镜中心金牌护士叶永琍老师

CD内镜下病变的严重程度可以通过溃疡的深浅、大小、范围和伴随狭窄情况来评估,精确的评估采用计分法,IBD中心采用的是克罗恩病简化内镜评分(SES-CD),而CD术后吻合口和回肠新末端处内镜下复发评估通常采用Rutgeerts评分。内镜中心2号间电脑桌左手的第一个抽屉里有塑封装订成册的IBD内镜评分图谱,边做边看,反复强化,加深记忆。在内镜中心的这段时间我掌握了IBD的常用内镜下评分,对于以前这些听起来就蒙圈的“高大上”的术语逐渐了解熟悉并灵活运用。

UC的Mayo评分和CD术后的Rutgeerts评分图谱

4

IBD的MDT

IBD中心每两周的周四中午的IBD的MDT,对全科的疑难、重症患者进行多学科讨论,地点设在1号楼4楼的示教室,会诊专家团队由消化内科、大肠外科、放射科、病理科、营养科等多个专科组成,为患者提供专业、全面、个体化的医疗服务。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多学科的交流,加强内外科合作,对于IBD的影像、病理、营养治疗等全方位知识体系建立奠定了基础。在进修的这段时间,我参加了7次IBD的MDT讨论,通过MDT讨论为十余位患者制定了下一步诊疗方案。

MDT讨论会后大肠外科医生介绍CD的外科治疗

5

IBD科研会议

IBD中心成员有各自的亚专科研究方向,通过每月一次的科研会议鼓励督促进行持续临床科研,在会议上,IBD中心的成员汇报各自科研、课题的进展情况,通过这种形式互相学习、交流,达到共同促进的效果。我有幸参加了每月一次的科研会议,在陈焰主任的鼓励下,结合自己肝病背景,确立了下一步的临床研究方向,并开始构思相关课题。希望通过更多的合作提高自己的临床科研水平,通过科研工作进一步为临床服务。

科研会议时间都选择下班之后的休息时间进行,白天忙碌的临床工作不能阻挡对科研的热爱。

6

人文关怀

在进修期间,通过管理IBD患者得以对这一疾病的更深的认识,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医生的修炼,除了良师的指导、自我的学习,更离不开另一群特殊的老师:患者。IBD病程长,反复发作,给患者身心造成巨大痛苦,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的同时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在浙大二院的病房和门诊,有一些特殊的志愿者----IBD患者,志愿者对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指导、心理疏导,给与同伴支持,给患者提供积极的疾病信息支持途径,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与压力,从而达到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这些患者都来自于爱在延长基金会(CCCF)。

陈焰主任是CCCF的联合发起人之一。多年的临床工作与IBD患者并肩作战对抗疾病的经历,让陈焰主任深深体会到IBD患者的艰辛与不易,与好友一起于年8月17日申请成立了CCCF,这是中国第一个面向IBD的公益基金会,秉承提高IBD患者的医疗和生活质量、寻求、凝聚和协同一切社会有效资源来创建可持续发展的IBD公益基金会以及教育是最好的药物和助人自助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资助培养了一批IBD专科医护人员,带动了全国IBD诊疗水平的提高。

我于年在CCCF的支持下开始IBD的学习之路,在陈焰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见习、参与、进修等多个角度,逐渐成长为一名CCCF认证的IBD医生,并在学习以及进修的过程中结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有志于IBD的医务人员。提高IBD患者医疗生活质量以及助人自助的共同的理想与理念让一群有情怀的人得以相识相知。相信在未来的IBD临床工作中,我们能够为中国IBD患者的诊治、IBD慢病管理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与陈焰主任和CCCF的IBD进修医生合影

六个月进修时间转眼过去,总结的时刻发现自己收获的除了知识,更多的是理念。在进修期间,结合自己科室曾经诊治的一例CD患者,完成了一份病例总结,并且以“一个都不能少”为题目,总结了IBD管理过程中的细枝末节与诸多不易,要想做好IBD的诊治与管理工作,需要包括医生、护士、患者、志愿者等共同参与,需要医疗机构、公益组织共同的努力,需要临床、教学、科研的紧密结合,诸如此类,样样不能少,形成搭建IBD慢病管理平台的柱石。

希望自己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做好IBD的诊治工作,继续持续学习不断提高的习惯,并促成我院的IBD的MDT小组,集内科、外科、病理、影像、营养、心理等多个学科的共同力量,借助我院的地理优势,医院的IBD转诊体系,做好IBD慢病管理,最终达到提高IBD患者的生活质量的目的。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bianlishop.com/cgzyf/11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