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苏哥急诊夜班日记容易忽视的婴
2021-3-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小儿外科夜班门急诊
一对年轻的父母,抱着一个八个月大的婴儿,跟着一对老人,走到了小儿外科急诊台前,手里拿着许多外院的就诊资料,面容沮丧,行为上倒也没有太着急。
“小孩,怎么了?”小师妹问。
“2天前,小孩开始不怎么吃东西,吐过两次;1医院就诊,说是肠梗阻,你看这是片子”家属说。
小师妹接过片子,正位像可见液气平,侧位骶前没有气体,中位肠梗阻没有错。
“有发热吗,排便排气怎么样?小孩有一阵一阵的哭闹吗?”小师妹接着问。
“没有发热,哭闹不明显,但表情挺痛苦,排过两次便,便中有血”家属答。
小师妹查体:神清,精神稍差,腹软不胀,未触及明显的包块,腹部触痛明显。
肠梗阻,肠梗阻,小师妹一时思绪不接,苏哥又不在,怎么办,怎么办;顿时灵光一现,小儿胃肠道不适万能排除诊断手段--开塞露通便。
“先给你们开一只开塞露灌肠,等小孩排便了之后再做个腹部平片和全腹的超声检查。”
约20分钟后,婴儿父亲再次急忙跑进急诊大厅,“大夫,大夫,你快过来看一眼。快过来”。
“怎么了?”小师妹。
“孩子用完开塞露之后排出了好多血。”
小师妹跟着家属箭步走到彩超室门口,见患儿排出了约ml的果酱样便,并不断有血便排出。第一次见婴儿排出这么多的血便,小师妹心里也是一惊,想安慰家属,却也着实开不了口。“你们先把腹腔超声做了吧!”
回到门诊处,小师妹心里还是不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血呢?该不会有什么凝血异常吧!还是抽血化验一下保险。就在小师妹走向彩超室的同时,家属出来了,拿着彩超单说“是肠套叠”。小师妹接过单子仔细一看“包块大小7.0*6.8cm”,立刻收治入院。
华丽丽的分割线
小师妹:“苏哥,我刚刚收了一个很重很重的肠套叠,那个婴儿出了好多血。他是肠梗阻来的,8个月大正是添加辅食的时候,我竟然没有第一时间想到肠套叠”。虽然程序上并没有耽误诊治,但是没有第一时间想到肠套叠,小师妹还是有一丝自责。
苏哥:“好了好了,这不已经收进去了嘛!看看小孩怎么样呗!”
打开病房病历系统,患儿水压灌肠复位失败,正在进行手术治疗。
看安慰小师妹失败,苏哥不得不语重心长的给小师妹讲解到:
小儿肠套叠是婴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4~10个月的婴儿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5岁以后罕见。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是可能与饮食改变,回盲部解剖因素异常和病毒感染等有关。
腹痛、呕吐和血便为其主要症状。但婴幼儿不会表达,多表现为突发的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或烦躁不安。一般来说,儿童就诊的时间越早,症状严重程度越轻。
就这个患儿的情况而言,首先,8个月大,正是肠套叠发病的高发年龄,由于婴儿肠道不能立即适应添加辅食及增加乳量所带来食物的刺激,导致肠道功能紊乱,从而易引起肠套叠;其次,虽然患儿没有阵发性哭闹,但是患儿年小,并且部分体质较弱,或者并发肠炎、痢疾等疾病的患儿,可出现哭闹不明显,而表现为烦躁不安;再次,患儿有呕吐和血便的情况;最后,按急腹症的先后顺序,应该首先考虑腹腔彩超检查排除小儿急性肠套叠。你看,你给他开塞露灌肠能及时发现血便这一症状,你给他做腹腔超声能及时明确诊断,做得很好啊。诊断后,收治入院,立即水压灌肠复位,这都处理的很及时啊!
但是,要做一名好医生,名医,牛皮再吹大一点叫神医,你还得会通过这些病史、体征及检查结果来判断小孩进一步处理可能出现的结果,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来选择最佳治疗方式并预测治疗的成功率。具体到这个疾病,就是如何早期判断这个肠套叠的小孩水压灌肠复位的成功率,做好和家属的沟通,避免纠纷。
肠套叠的呕吐起初多为奶汁这类的胃内容物,之后转为胆汁样物,最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这是也提示肠管嵌套时间较久,病情严重;便血的起病初期发生率不高,多在发病后6~12小时发生,但随着时间推移出现的几率会增高,所以血便也可用来判断肠管嵌套的时间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全身症状,早期除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晚期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嗜睡、反应迟钝,发生肠坏死时,有腹膜炎表现,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等症状。一般来说肠套叠的时间越久,病情越严重,灌肠复位的成功率就越低。有研究发现对于症状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的患儿,灌肠复位失败率和手术切除肠管的概率均升高。患儿若有严重脱水、感染性休克和腹膜炎体征均提示重度肠套叠的状态。其中休克和腹膜炎是灌肠复位的禁忌症。就这个患儿而言,起病时间超过48小时,一般状态差,又有大量的血便,病情相对严重,他灌肠的复位成功率相对低些。
复位不成功,病房及时手术治疗,这套治疗没毛病,只是你这次遇见的婴儿病情比较重而已。当然如果家属能够早期发现病情就诊,儿科医生及时诊断,可以大大的增加肠套叠灌肠复位的成功率,降低手术率。
通过苏哥这一番苦口婆心,小师妹心里终于平静了一点点,又长进了许多。
共同渡过您的鼓励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