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脊髓损伤怎么办吐血整理最全康复指

2020-1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师兄

小师妹,怎么最近都没有见到你?

小师妹

哎呀,我也想出来,可是家里老爸脊髓损伤,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康复,唉······

师兄

别担心,脊髓损伤虽然严重,但如果好好进行康复的话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呐,我刚好得到一份,免费送你了~

小师妹

太好啦~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它了,谢谢师兄~

01

什么是脊髓损伤

  脊髓损伤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脊髓的损害,表现为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及以下出现运动、感觉、括约肌的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阳性等的相应改变。

02

常见症状

  1、脊髓休克:是指脊髓损伤后,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迟缓性瘫痪,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消失、病理征阴性,脊髓休克期可持续3-4周,严重者可延长1-2个月或更长。

  2、感觉障碍: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完全或部分消失。

  3、运动功能异常:肌力恢复从远端开始,肌张力及腱反射逐渐增高。休克期过后完全性损伤患者表现为屈性截瘫,非完全性损伤患者表现为伸性截瘫。

  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男性阴茎异常勃起、麻痹性肠梗阻、损伤平面以下皮肤不出汗或高热等。

  5、大小便功能异常:尿潴留、尿失禁、大便排除困难。

03

损伤原因

  1、外力: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

  2、感染:脊柱结核、脊髓炎等。

  3、发育性:脊柱侧弯等。

04

肢体功能锻炼及生活指导

  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训练贯穿于病人入院到出院及以后生活的各个阶段,患者在院期间经过系统的临床治疗及康复锻炼,出院后的康复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一)颈髓损伤患者

1.功能锻炼

  (1)上肢:可通过卧位或坐位的上肢抬高、伸肘、屈肘等动作进行肩部及肘部肌力和肌耐力的练习(图1),每天2次、每次10分钟。可通过对工具的改造尽量完成生活自理,如加粗勺子(图2)完成进食,加粗轮椅驱动圈尽可能完成自我驱动轮椅。

图1坐位、仰卧位上肢肌力训练

图2加粗勺子

  (2)下肢:主要是家属给予患者下肢关节的被动活动训练(图3)。坚持每天2次,每次10分钟。

图3下肢的被动活动

2.体位转移

  (1)翻身练习:双上肢伸直,头、躯干协同向两侧摆动,当摆动幅度足够大时,向希望翻身的一侧再用力摆动,即可达到翻身的目的(图4)。

图4-5

图4床上翻身

  (2)床上仰卧位坐起:双侧手肘屈曲慢慢向身体内侧移动,撑起头颈部,然后身体侧向一边(以右侧为例),左上肢尽量伸直使腕部撑床,身体再向左侧移动使重心落在左上肢,右上肢伸直腕部撑床,接着双上肢慢慢向前移动,即可完成床上坐起(图5)。

图5-5

图5仰卧位坐起

  (3)坐位到床上仰卧位:同“床上仰卧位坐起”顺序相反。

  (4)床到轮椅转移:双上肢撑床臀部慢慢向床边轮椅方向移动,并缓慢移上轮椅,接着松开轮椅刹车,将轮椅后移一点,再将双下肢放下,调整好轮椅脚踏板。(图6)

图6床到轮椅转移

  (5)轮椅向床转移:同“床到轮椅转移”顺序相反。

(二)胸腰髓损伤患者

1.功能锻炼

  (1)在卧床时间内,可利用哑铃、沙袋等方式锻炼上肢的伸肌与屈肌(图1),家属给予患者下肢关节的被动活动训练(图3),下肢存在部分肌力的患者通过直腿抬高、屈膝进行下肢肌力、肌耐力的练习(图7)。坚持每天2次,每次各10分钟。

图7俯卧位屈膝肌群肌力训练、直腿抬高肌力训练

(肌力≥3级者可加沙包)

  (2)能坐立时可利用哑铃、沙袋等方式锻炼上肢的伸肌与屈肌的练习(图1),通过弯腰拾地面物品等练习坐位平衡(图8)坚持每天2次,每次各10分钟。这时候患者可将脚放在对侧大腿上穿鞋袜等(图9)。

图8弯腰拾物训练

图9穿鞋袜

  (3)能站立时则练习扶床或助行器站立(图10)。逐渐过渡到步行训练,如摆至步(图11):首先在平衡站姿下助行器前移,接着重心前移,双上肢支撑提起骨盆和双腿向前摆至助行器水平,重新恢复平衡站姿。

图10扶助行器床边站立

图11摆至步

2.体位转移

  (1)床上平移:双上肢伸直撑住床,臀部抬高可进行床上及床边的平移(图12)。

图12床上及床边的平移

  (2)床上仰卧位坐起:由于胸腰髓损伤者较颈髓损伤者上肢功能好,故床上坐起更容易。首选抬起头颈部,双侧手肘屈曲撑起身体,接着手臂伸直向前移动进一步坐起(图13)。

图13胸腰髓损伤患者床上坐起

  (3)坐位到床上仰卧位:同“床上仰卧位坐起”顺序相反。

  (4)床到轮椅转移:胸腰髓损伤患者床椅转移多采用轮椅斜放在床边的方法。先将臀部平移到床边,刹住轮椅,然后一手撑床一手撑轮椅扶手,将臀部抬离床面移至轮椅座垫,双腿放下,调整好脚踏板。也可采用(图6)的方法。

  (5)轮椅向床转移:同“床到轮椅转移”顺序相反。此方法同样适用于轮椅—凳子、轮椅—马桶转移。

  (6)地面—轮椅转移:先将身体移至轮椅前方,双上肢撑轮椅,伸直抬起臀部移上轮椅,调整好轮椅脚踏板(图14)。

图14地面到轮椅转移

05

并发症的预防及指导

  (一)  压力性损伤(俗称压疮):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致组织溃烂坏死。患者由于下肢活动未能完全恢复,家属应每2小时给卧床患者进行翻身(图15),坐轮椅患者可通过上肢撑轮椅扶手使臀部抬离坐垫减压防止压疮的发生(图16)。患者也可抬起一侧臀部利用镜子自我观察臀部皮肤是否发红、是否有压疮产生。

图15翻身

图16坐位预防压疮

  (二)  泌尿系统:防尿路感染及促进膀胱排尿动能的恢复。

  1、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随时保持尿管的通畅,引流袋不可高于耻骨联合,防止逆行感染,可每3—4小时放尿一次。

  2、多喝水,保持每日ml的饮水量,以增加尿液,预防尿路结石。

  3、患者应做排尿功能训练,每次放尿的时候,自己做膀胱区的按摩,并有意识的使用腹压排尿。

  4、不同品牌、材料的尿袋、尿管根据说明书定期更换(图17)。

图17更换尿袋

  (三)  防肺部感染:多进行有效咳嗽及咳痰和深呼吸,并翻身扣背,促进排痰,排痰时手掌屈成空心状,利用腕关节的活动拍打胸壁(图18)。

图18排痰

  (四)  预防关节僵硬和挛缩畸形:每天2次,每次10分钟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图3),以防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畸形,足部用软枕支持使踝保持90°,防足下垂。

  (五)  骨质疏松:为避免患者易患骨质疏松,患者出院后应坚持进行站立训练(图10)、步行训练(图11)等,以恢复重力的生物学刺激。

  (六)  防损伤:出院后家属应谨慎使用热水及热水袋,擦澡、洗脚等水温应低于正常人,热敷时水温以50℃为宜,还应时刻观察皮肤状况,如异常发红应立即停止。患者及陪护应勤剪指甲防止意外刮伤皮肤。

  (七)  下肢深静脉血栓:家属可给予患者下肢关节的被动活动(图3)及按摩,遵医嘱服用药物预防并定期返院复查。

  (八)  异位骨化:是指在非骨组织部位形成骨组织,脊髓损伤患者发生率约为16%~58%。患者出院后应遵医嘱服用药物预防并定期返院复查。

  (九)  植物神经反射亢进:如患者出现血压升高、剧烈头痛、视物不清、出汗、皮肤潮红、起鸡皮疙瘩、脉缓、胸闷、恶心、呕吐等植物神经反射亢进症状应立即就医。

06

轮椅的应用

  轮椅选择适当与否,关系到局部是否受压、坐姿的正确与稳定及转移的安全性。

(一)轮椅的参数(图19)

图19轮椅选择的参数

  1、坐位宽度:两侧臀部最宽处(19-2-e))与侧板之间应各有2.5cm的空隙,约2手指宽。

  2、坐位深度:坐位下,臀部向后最突出处至小腿腓肠肌之间的水平距离(图19-1-b)减5cm为坐位深度,即乘坐轮椅时小腿后方上段与坐位前缘间应有5cm的间隙,约4指宽。

  3、坐位高度:膝屈曲90°坐位下,足底着地,测量腘窝至地面的高度(图19-1-a)即为坐位高度。

  4、扶手高度:坐在测量椅上,上臂内收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测量肘关节下缘与椅面的距离(图19-1-c)再加2.5cm为扶手高度。若使用坐垫还应加上坐垫的高度。

  5、靠背高度:低靠背轮椅靠背的上缘应在腋下10cm左右,约手掌宽。高靠背轮椅靠背的上缘应与肩部(图19-1-d)或枕部水平。

  6、坐位与脚踏板的高度:轮椅使用者坐在轮椅上,脚放在踏板上,大腿下部前1/3处高于座前缘约4cm,约3指宽。另外脚踏板应与地面至少5cm的距离。

(二)轮椅种类的选择

  1、颈髓损伤患者:C4及以上损伤者可选择气控或颏控电动轮椅,或者由护理者操作的轮椅。C5以下损伤者可选择前臂控制的高靠背电动轮椅(图20-1),功能较好者可选择轻便的手动轮椅(图20-2)。

图20高靠背轮椅

  2、胸腰髓损伤患者:高位胸腰髓损伤者若躯干平衡控制差应选择高靠背轮椅,其余应选择低靠背轮椅(图21)。

图21低靠背轮椅

07

定期复查

  出院后患者一般3—6个月复查一次,以便在医生指导下更合理用药,以及在治疗师指导下合理的进行后期的康复训练。

医院

图文:医院康复医学科

撰写:瞿代虎校对:陈钰杰

责任编辑:黄月星

投稿邮箱:gzno1hosp

.

转载请注明:
http://www.bianlishop.com/cgzhl/94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