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杨军录为地质事业奉献生命的ld

2020-10-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1

杨军录,陕西扶风人,九三学社社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测绘遥感处原处长,年1月27日在西安因病不幸去世,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热爱的事业。

一、寒门苦读十余载,追梦燕园未名畔

杨军录同志年12月23日出生于陕西省扶风县建和乡(现属法门镇)西龙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从小家境贫寒,家庭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靠父母种地和饲养家禽,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杨军录同志深刻认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立志发奋图强。从初中开始,他一边帮助家里做农活一边努力学习,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年9月,杨军录同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北京大学。他的学习笔记被科任老师留下作为教学样板。一个寒门学子从一所普通的乡村中学—豆会中学以优异成绩考入最高学府,这在当时的建和乡乃至扶风县引起不小的轰动并传为佳话。

二、情系西北热血撒,青春铭刻山水间

年7月,杨军录同志从北京大学构造地质及地质力学专业毕业。同年9月进入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现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参加工作,从一名技术员、工程师、副研究员,最后成长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计算机应用中心主任,中地信息工程公司总经理、测绘遥感处处长等职务。杨军录同志无论是作为基层科技管理员、普通技术员,还是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都始终坚持战斗在野外一线,足迹踏遍大西北山山水水,为地质事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军录同志大学毕业进入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后,被分配到科技处,主要承担科技档案管理工作。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他虚心好学,努力上进,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了所承担的工作。

年,杨军录同志主动申请调到区域地质研究室,去野外一线从事构造地质研究工作。他以认真负责、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先后主持、参与了“吐哈盆地聚煤构造条件和成矿规律”等一系列研究课题及地质大调查项目,形成了一大批优秀的学术论著。充分展现了他系统、坚实的地质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及综合分析能力。

三、十年困顿使命记,不忘初心砥砺行

在年-年的10年间,地质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身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下属院所,仍然逃脱不了地质行业不景气的影响,时时面临着缺米断炊的境地。那10年里,虽然断断续续有项目在做,但项目少待遇低,一家人的生活往往捉襟见肘。面对家人,面对嗷嗷待哺的女儿,面对一波波“下海”潮,杨军录同志不为之所动。在工作之余,边啃书本边摆地摊,聊以贴补家用。但他没有忘记燕园梦想,没有忘记初心,最后还是坚守了下来,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地质郎”。

四、肩挑计算机应用,不畏艰难迎挑战

年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后,国家地质大调查计划的开始实施,地质工作迎来了春天。年,杨军录同志调到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地调部,从事地理信息专业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二十世纪末期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时期,计算机制图、地理信息等一大批与地质有关的专业正在兴起,深刻地影响着传统地质工作。对于杨军录同志来讲,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极大的机遇。他积极学习计算机技术,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短短一年时间内,通过了4项计算机能力考试。还参加了西北大学举办的地理信息研究生班进一步学习深造。为顺利完成工作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年1月,杨军录同志被任命为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计算机应用中心主任。他以计算机制图为突破点,逐步向地理信息领域发展,凝聚了一批专业的制图人员和地理信息人才,计算应用实力迅速增强,极大地满足了所内各项目的制图需求,出色地完成了“地质调查工作部署专题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其项目成果获国土部科技二等奖。

五、亲手创办图文部,开拓市场勇创新

年,杨军录同志敏锐地感受到了快印技术将给印刷行业带来的迅猛的变革。为了拓宽服务领域,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创建一个图文快印店的想法,得到了时任所长李向同志的全力支持。中地图文组建的全部过程他都亲力亲为,历经了8个月的筹备工作,“中地图文”终于在年6月对外营业,成为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第一个对外服务的窗口品牌。创业初期是最艰难的时刻,市场也是残酷的,杨军录同志不敢丝毫懈怠。他经常与同事们一道熬夜奋战,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始终贯彻“客户至上”的理念。“西延铁路复线建设方案的编辑及排版印刷”是与铁路第一设计院第一次合作,也是“中地图文”成立以来的第一笔大业务。50本多页的报告要送北京参加评审,全部要求铜版纸印刷,中间还有30多张不同规格的插图需要分开打印。由于方案是不同部门完成的,没有同时提交,留给我们编辑、排版和印刷的时间十分紧张。对于当时仅有5名员工,设备不全,很多工作都需要手动来完成的中地图文来说那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能够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杨军录同志亲带领大家加班加点,4天3夜的不眠不休,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按时将报告送到客户手中,得到了铁路第一设计院肯定和赞许。

六、服务土地科学计,创立国土勘测室

年,计算机中心的运营已经逐步走上正轨,为了响应李向主任的“两条腿走路”的思路,杨军录同志开始思索着计算机中心还应该做些什么。计算机中心不能仅仅对外提供简单的计算机制图、印刷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需要开拓一个全新的领域。当时全国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工作正在筹备,杨军录同志觉得这正是最适合的切入点,就带着同事们挽起袖子干起来。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大家很迷茫也曾想过退缩,是杨军录同志的坚持和鼓励,支撑着大家向前走。当时要参与土地调查工作必须通过省厅组织的技术培训,以确保调查质量,当时计算机中心人员不够,为了支持我们的工作,所里派出水环处、基础处的精兵强将前来支援,杨军录同志亲自带队带领我们参加培训,通过集中学习,全员通过了测试获得从业资格。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本轮的招标中,我们一举拿下了汉中的洋县,宁强以及榆林的横山县三个县第二次土地调查项目。

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进度安排要求在半个月之内完成洋县四郎乡的试点调查工作,工作的内容包括遥感解译、外业调查,数据库建设的三个阶段无数个环节衔接的全部工作。为了确保任务的按时完成,杨军录同志亲自带队开展外业工作,逐图斑逐图幅开展调查工作。为了节约时间和资金,他们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卷尺扯断了好几个,脸上的皮脱了好几层,披星戴月用一周时间完成了全部外业工作,并一次性通过了市局的验收,四郎乡试点的成果被汉中市局评为优秀。有了开门红,同志们的信心地得到了极大的提振,工作更加得心应手。连续五个月从早上八点到晚上11点不间断的顽强拼搏,终于高质量完成了洋县土地二调任务。

年4月,为了避免计算机中心与印刷厂的业务冲突,彻底解决“两家同吃一碗饭”的现象,经过所务会研究决定,计算机中心与印刷厂整合,成立了GIS与制印中心,并注册成立了“西安中地信息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任命杨军录GIS与制印中心主任,并兼公司任总经理。杨军录同志短时间内制定出台了各部门的目标职责,理顺了业务关系,实行业务、财务、人力以及设备等资源的统一管理。

地质工作只有更好地服务于国土资源中心工作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国家土地督察制度的建立,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与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而服务土地变更调查、土地督察和执法检查等业务的思路逐步形成。在中心领导的关心下,土地二调工作为契机,杨军录同志带领GIS中心全体同事与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进行了深入合作,为宝鸡例行督察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合作成果得到了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高度认可。在此基础上,服务范围不断扩大,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还与西安督察局签署了土地督察技术服务协议,支撑其在西北五省土地例行督察中率先使用遥感技术。

土地督察对于GIS中心的同事们来讲是个相当陌生的领域,涉及的政策法律法规多,时间性强、指向性强。为了迅速熟悉业务,杨军录同志多方联系,创造各种机会请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的领导和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或进行全员培训。年3月,有19人通过了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举办的土地督察资格考试,为开展土地督察奠定了基础。

在土地督察刚开始的几年里,土地督察工作经常白天查看外业现场,晚上梳理表格,撰写报告,经常加班到夜里一两点,到后期汇总报告时往往连着两三天通宵达旦工作,杨军录同志也与大家一起加班熬夜工作。在督察工作中,只要杨主任时间允许,至少会到驻点督察地区看望所有参与项目的人员,给大家打气鼓劲,克服工作中种种困难,从讲政治的高度为国家土地督察西安局做好技术支撑服务;督察收队后,杨军录同志第一时间详细询问督察工作情况,了解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督察局进行沟通解决,并叮嘱参与人员做好经验总结。正是由于杨军录同志的悉心培养,使国土勘测团队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成为地调局系统唯一能够开展土地督察业务的技术团队。

七、调查研究齐头进,遥感地信共繁荣

(1)再战高原与大漠,力促遥感大发展

遥感地质业务在西安地调中心已经开展了多年,但一直没有形成较强的业务团队。年西安地调中心承担了“西昆仑成矿带矿产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考虑到项目人员结构,总工室安排由遥感室人员与GIS中心人员共同组成了项目组。这一年,杨军录同志带领遥感技术人员再次踏上野外地质一线,以昆仑山作为主战场。当时项目中的年轻人,基本上都是第一次出野外,而且直接面对最为艰苦的西昆仑,。每到一处,他都积极联系当地国土部门和乡镇干部,争取工作支持;自学维吾尔语,主动与当地塔吉克族、维族牧民沟通,确保工作顺畅。可以说杨军录同志就是队伍中的定心丸。西昆仑的野外工作完全靠双脚丈量,杨军录同志跟大家上高原,翻达阪,一起睡土炕,住帐篷;白天路线调查,无论翻山、趟河,他始终是走得最快、走在最前面那个,年轻人都自叹不如;晚上继续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指导总结当天的工作,并与项目负责人一起商量规划第二天的路线。一次在大同乡野外修整的时候,大家都在休息,过了午饭时间还不见杨军录同志身影,大家正在焦急等待时天空又下起了大雨,等大家准备分头寻找,却看见他和向导从远处回来,浑身已然湿透,可他却顾不上吃饭和换衣服,马上找出遥感影像和异常图来向大家介绍起他刚发现的铁矿化线索位置,并建议雨后立即开展深入调查。

那一年,虽然经历过陷车,甚至被大雨、洪水困在山里,啃过连续10天的干粮,杨军录同志始终以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激励着年轻同志,大家没一个退缩,一如既往地跋山涉水,任凭盐渍布满衣衫,圆满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年,出于业务发展考虑,西安地调中心将遥感地质室并入GIS中心,成立测绘遥感处,由杨军录同志任处长。此时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当时国土勘测已经逐步走上快车道,杨军录同志便将工作重心放在了遥感地质和地理信息发展上来。年他向中心提出建立遥感地质室、地理信息室和国土勘测室并得到批准,测绘遥感处三大业务领域正式呈现。

在持续开展西昆仑矿产资源遥感综合调查的时候,不忘积极谋划拓展遥感业务,他一有机会就向地调局遥感主管部门汇报工作,争取政策支持。同时,积极与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沟通和汇报项目进展,及时反馈项目成果。还广泛联系和积极协调参与项目的各省地勘单位,为计划项目顺利完成出谋划策。他努力创造机会,让年轻同志外出培训或聘请遥感专家来中心开展专题讲座。正是杨军录同志的积极努力,让遥感团队逐渐壮大,技术力量日益雄厚。此后几年,陆续承担了“机载高光谱测量”、“航空高光谱遥感调查”、“柴达木北缘遥感地质调查”、“阿尔金成矿带矿产资源遥感地质调查”,“新疆重点地区航空高光谱调查与找矿预测技术研究”,“黄河中游地区国土遥感综合调查(陕西)”等国家地调项目。

杨军录同志始终调查、科研两条腿走路,认为只有调查、科研并举,才能出有影响力的大成果,在开展国家地质调查的同时,多渠道申请科研项目。一方面积极与地调局相关部室保持沟通,争取项目支持;另一方面与专业中心及科研院所展开广泛合作,并得到了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以国产卫星应用示范为抓手,先后参与多个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包括“基于我国卫星的野外地质调查应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及其地调局配套项目“野外地质调查服务与管理系统研建与应用”项目,参与“基于国产卫星的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系统研制与示范应用”项目并承担“宝鸡黄土滑坡示范区”课题。以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有效为目标,承担了国家专题项目“岔路口-神仙湾铅锌成矿带成矿地质背景及靶区优选”。鼓励年轻科研人员积极申请基金,并成功获1项国家青年基金项目—“绿泥石矿物近红外光谱吸收谱带的位移机理与控制机制研究”。

这些遥感相关项目的承担和实施,使西安地调中心遥感地质调查走上了发展快车道,多个项目成果获地调局优秀评价,西昆仑成矿带矿产资源遥感综合调查项目获新疆“”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

(2)紧跟前沿信息化,服务地质主流程

自接任计算机中心主任以来,杨军录同志始终致力于将地理信息技术支撑服务于西安地调中心的各项业务工作。同时,为了培养团队、锻炼队伍,他鼓励年轻人积参与系统研发工作。多渠道联系开发业务,陆续承担并开发完成了“西安兵马俑1号坑青铜兵器数据库管理系统”、“新疆矿业权在线查询分析系统”、“典型成矿区基础地质数据库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系统,得到用户单位的好评。

在杨军录同志多专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影响下,多年来地理信息技术已充分融入到土地和遥感业务工作中。地理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了国土勘测、遥感地质业务的发展,特别是相关土地数据库的建设为土地调查、土地督察、土地整治、土地规划等项目提供了可靠数据信息支撑,所配套开发的信息系统也为用户单位提供了方便、快捷和实用的管理工具,提高了成果的显示度,扩大团队知名度。

年以来,测绘遥感处又瞄准正在兴起并蓬勃发展的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开展了“非结构化地质数据智能化服务研究与应用”,完成了野外地质调查感知服务流程与算法开发,完成了非结构化地质数据挖掘方法体系建设,程序开发,为地质资料信息传统服务模式向知识型服务形态转变提供有力支持,为地调局“地质云1.0”的及时发布做出了贡献。

八、拳拳之心工作念,殷殷之情地质郎

多年的辛勤劳作,为杨军录同志的身体埋下了病根。年3月底他还在秦岭地区带队开展野外地质培训工作,回来后即查出患上胃部恶性肿瘤。其实他很早就已感到身体不适,只是忙于工作没当回事罢了。之前的工作中也偶尔听他说起胃部不舒服,他都以为是胃炎之类的小毛病,没放在心上,同事们也没在意。记得年8月在阿尔金成山地区开展野外调查,一天午后,正在进行路线地质观测的他突感胃部不适并伴有头晕症状,都以为空腹造成的低血糖,赶紧吃了几颗备用的糖块,稍后情况有所好转,就没在理会。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可能都是得病的前兆,多么希望当初就提醒他做个全面检查。

年4月,杨军录同志进行胃部切除术,只经过了短暂的恢复修整,又投入到他工作中。期间,除了化疗需要有过零星休假外,几乎每天都来到办公室,过问项目进展,研究部署工作计划,

转载请注明:
http://www.bianlishop.com/cgzhl/912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 2025年5月1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