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EPII
2018-3-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一、什么是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发生在腹部手术后早期,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
二、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症状
临床表现与其它肠梗阻有相同之处,都表现为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但EPII患者除有近期腹部手术的病史外,还有一个较明显的特征,即病人术后可能有少量通气或通便,但绝不能据此认为胃肠道功能已经恢复,可以进食了,因为一旦进食马上出现梗阻症状。经常可以听到患者说:术后很早就排气了,并且排出少许干便,但进食后很快出现梗阻。这是典型的EPII症状。EPII的腹痛症状不显著,如病人有剧烈的腹痛,应警惕机械性或绞窄性肠梗阻的可能。由于梗阻原因中有麻痹因素,所以病人通常只表现为胃肠道不通畅,而腹胀程度不如机械性或麻痹性肠梗阻那样显著。EPII可能为弥漫性,也可能只局限于腹部某一处,这主要取决于腹部手术和肠管受累的部位和范围,局限性病变最多见的部位是切口下方。
患者不发高热,腹胀一般为对称性,腹部膨隆,但程度不如机械性或麻痹性肠梗阻严重,见不到肠型或蠕动波;腹部触诊有柔韧感,但各部位的柔韧程度不均一,最显著的部位即是肠管粘连最重的部分,一般位于脐周或切口下方,触不到明显的肠袢或包块;腹部叩诊多为实音;听诊可见肠鸣音减弱、稀少或消失,听不到金属音或气过水声,随着梗阻的逐渐缓解,肠鸣音渐渐恢复。全腹CT对EPII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CT检查可以显示肠壁水肿、增厚、粘连,肠腔积液积气。肠管均匀扩张和腹腔内渗出等现象,同时帮助排除腹部其它病变(如腹腔感染、机械性肠梗阻等)。
三、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
EPII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和纠正内稳态。除此之外,EPII初期,病人的消化液分泌量可以很大,大量消化液积聚于肠腔内不但加剧了肠壁的水肿和肠腔扩张,加重水电解质紊乱,也使肠功能的恢复受到影响,此时应给予生长抑素减少消化液的分泌量。EPII的病程时间约为一个月左右,长期禁食势必造成病人营养状况的急剧恶化,同时由于禁食、胃肠减压等原因,病人的内稳态也难以维持,因此应及早放置腔静脉导管,积极进行正规的全肠外营养支持。营养不良造成低蛋白血症,导致肠壁水肿,影响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增加体液从消化道的丢失,甚至造成肠腔狭窄或梗阻,必须通过营养支持才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并在输注后静脉注射利尿剂帮助多余的水分排出。全肠外营养还有助于减轻外科手术后由于高分解代谢所造成的营养不良,促进伤口愈合,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一直要维持到病人能够正常进食后才能逐渐停用。
治疗开始后应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病人的腹部会慢慢变得柔软,肠鸣音日趋活跃,由于肠梗阻的症状得到缓解,因此病人的腹胀症状消失,排气排便。由于肠道恢复通畅后肠道内积聚的肠液大量排出,因此绝大多数病人在梗阻缓解后解水样便,这是判断肠梗阻缓解的一项重要指标。体检时可见胃液明显减少,变清,不含胆汁(但要确定胃管没有进入十二指肠),肠鸣音由原来的稀少转为活跃,腹部由最初的坚韧变为柔软。
注:以上图文转自网络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