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学基础重点6

2017-1-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听诊   听诊内容:肠鸣音、振水音   肠鸣音:   将听诊器放于脐部附近,听诊至少1分钟。注意肠鸣音的次数、音调强度,如未听到肠鸣音,则应延续听到肠鸣音为止或听诊至少5分钟。   肠鸣音活跃:(肠鸣音>10次/分)但音调不高亢见于:饥饿状态、急性肠炎、胃肠大出血、服用泻药后等。   肠鸣音减少或消失:(持续3~5分钟以上才能听到一次或听不到)见于急性腹膜炎、老年性便秘、电解质紊乱或严重脓毒血症所致的肠麻痹。

有想了解更多关于年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的资料请扫描联系我们   

振水音   临床意义:   正常人在餐后或进食大量液体之后可产生振水音。但如在清晨空腹或餐后6~8小时以上仍能听到振水音,则提示幽门梗阻或胃扩张。   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

病变

视诊

触诊

叩诊

听诊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

肝病面容、蜘蛛痣及肝掌,晚期患者黄疸,腹部膨隆,呈蛙腹状,腹壁静脉曲张

早期肝肿大,质地偏硬;晚期肝脏缩小,脾大,腹水

早期肝浊音区轻度扩大;晚期肝浊音区缩小,移动性浊音阳性

肠鸣音正常

急性腹膜炎

急性病容,强迫仰卧位,腹式呼吸消失,肠麻痹时,腹部膨隆

出现典型的腹膜刺激征—腹壁紧张、压痛及反跳痛

鼓肠或有气腹时,肝浊音区缩小或消失,移动性浊音阳性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肠梗阻

急性病容,腹部呼吸运动减弱,可见肠型及蠕动波

腹壁紧张,压痛,绞窄性肠梗阻有压痛性包块及反跳痛

腹部鼓音明显

机械性肠梗阻早期肠鸣音亢进呈金属调;麻痹性肠梗阻时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肛门、直肠检查   肛门、直肠指诊对肛门直肠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肛门和直肠检查   触诊-直肠指诊临床意义:   A.有剧烈触痛——肛裂与感染。   B.触痛并有波动感——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C.柔软光滑而有弹性包块——直肠息肉。   D.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的包块——直肠癌。   E.指套带有黏液、脓液或血液——炎症并有组织破坏。

  脊柱与四肢检查     

  脊柱压痛与叩击痛   可用直接叩诊法和间接叩诊法   阳性主要见于脊椎病变或腰肌劳损   

     四肢检查   指关节变形见于类风湿、痛风等   膝关节变形关节活动检查、浮髌试验见于慢性缺氧性疾病   杵状指见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癌   匙状甲   见于缺铁性贫血   膝内、外翻   见于佝偻病和大骨节结病   足内、外翻      

  神经系统检查    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

中枢性面神经麻痹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病因

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

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

临床表现

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可见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

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

临床意义

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

  感觉功能检查、感觉障碍及其常见类型   感觉功能检查   浅感觉:痛觉、触觉、温度觉。   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   复合感觉(皮质感觉):定位觉、两点辨别觉、立体觉和图形觉。(两图立定)   感觉障碍的类型   末梢型:呈手套状、袜子状分布,见于多发性神经炎。   神经根型:见于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和神经根炎等。      呈节段型或带状分布

  脊髓型:分为:   ①脊髓横贯型:为脊髓完全被横断,其特点为病变平面以上完全正常,病变平面以下各种感觉均缺失,并伴有截瘫或四肢瘫,排尿排便障碍。多见于急性脊髓炎、脊髓外伤等。横贯以下全完蛋   ②脊髓半横贯型:特点为病变同侧损伤平面以下深感觉丧失及痉挛性瘫痪,对侧痛、温觉丧失。见于脊髓外肿瘤和脊髓外伤等。对浅同深是半切   

  内囊型:三偏征,常见于脑血管疾病。   脑干型:特点是同侧面部感觉缺失和对侧躯干及肢体感觉缺失,交叉瘫   皮质型:特点为上肢或下肢感觉障碍,并有复合感觉障碍。单瘫         

  脊髓损伤   对浅同深是半切   横贯以下全完蛋   运动功能检查   肌力

肌力分级

分级

描述

0/5

无肌肉活动

1/5

有肌肉活动,无关节运动

2/5

有关节运动,但不能抵抗重力

3/5

可以抵抗重力,但不能抵抗阻力

4/5

可以抵抗阻力,但较正常差

5/5

正常肌力

  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鉴别

表现

上运动神经元

下运动神经元

肌无力

肌萎缩

肌束颤动

膝腱反射

亢进

减弱

肌张力

增高

下降

瘫痪

痉挛性

驰缓性

  定位   皮质:对侧单瘫   内囊:偏瘫   脑干:交叉瘫   截瘫:为双下肢瘫痪,是脊髓横贯性损伤,见于脊髓外伤、炎症等   

  肌张力    肌张力是肌肉在松弛状态下的紧张度和被动运动时的阻力。   张力过低或缺失见于周围神经、脊髓灰质前角及小脑病变。   折刀样张力过高见于锥体束损害。   铅管样肌张力过高见于锥体外系损害。   

  知识扩展:折刀样强直是指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升高,呈痉挛状态,体检可感觉肌张力类似折刀样改变,即在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较大,终末时突感减弱,见于锥体束损害。   

  不自主运动    震颤 静止性震颤见于帕金森病;动作性震颤见于小脑病变;扑翼样震颤主要见于肝性脑病。   舞蹈症 多见于儿童脑风湿病变。   手足搐搦 见于低钙血症和碱中毒。      

  共济运动    (1)检查方法 指鼻试验、对指试验、轮替动作、跟-膝-胫试验等。         (2)临床意义 按病损部位分为小脑性、感觉性及前庭性共济失调。

  生理反射   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      神经反射检查

临床意义

浅反射

角膜反射

①直接存在,间接消失——对侧面神经瘫痪②直接消失,间接存在——同侧面神经瘫痪③直接、间接均消失——同侧三叉神经病变

腹壁反射

①上、中、下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分别对应于同侧胸髓7~8、9~10、11~12节病损②一侧上、中、下腹壁反射同时消失——同侧锥体束病损③双侧——昏迷和急性腹膜炎患者

提睾反射

①双侧——腰髓1~2节病损②一侧——锥体束损害

深反射

桡骨骨膜反射

延髓5-6节

①减弱或消失——相应脊髓节段或所属脊神经的病变。②亢进——锥体束病变,如急性脑血管病、急性脊髓炎休克期过后。

肱二头肌反射

延髓5-6节

肱三头肌反射

延髓7-8节

膝反射腰髓2-4节

踝反射腰髓1-2节









































白癜风能好么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时间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bianlishop.com/cgzhl/317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