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憋屁,会对人体健康有影响吗憋回去

2022-12-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5820796848674143&wfr=spider&for=pc

28岁的米娅,是深圳一家公司的部门主管。刚进入公司时,由于跟大学学习的不是一个专业,各方面并不熟悉,米娅当时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坐到了如今的位置。但辛劳的背后,也让米娅养成了长期不规律的饮食习惯。

前段时间,米娅感觉自己放屁次数明显增加,一开始一天放4次左右,到如今每天都要放十几个屁。本来以为是身体湿气太重,并未在意,直到现在放屁还带着恶臭,甚至还伴有腹痛,米娅察觉不安,医院检查。

医院检查发现,米娅放屁的原因竟然是肠道出现恶性肿瘤导致。这样的结论让米娅当头一棒,自己还这么年轻,日常也注意饮食,几乎不碰香烟、酒水,怎么就患上肠癌了呢?

一、憋回去的屁去哪儿了?

放屁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人吃五谷杂粮,自然就会产出一部分物质,屁就是其中之一。

屁的主要来源有两个,一是人体无法消化吸收的食物残留,通过肠道菌群分解就会产生废气;二是人在吃饭或讲话时,吞进去的空气。

屁是随着肠道蠕动被“推出”体外的,也就是说,只要肠道不停蠕动,就会有放屁这种现象。

放屁是一件比较尴尬的事情,尤其是又臭又响的屁,就好像在身上投出一枚生化武器。因此,在公共场合下,不少人会选择憋屁。那憋回体内的屁,都去哪了呢?

一般来说,暂时性的憋屁,基本原路返回肠道,等待下一次释放;也有部分会随着血液进入全身循环,可能进入肺部呼出体外,还有部分会被身体吸收。

但屁中是含有一些有毒物质的,如氮、氨气、硫化氢等,大量的废气堆积在肠道,长期憋屁会增加胃肠道压力,引起腹胀;或是会被肠道黏膜重新吸收入血,可能引起头晕目眩、消化不良、精神不振等慢性中毒的症状。

因此,日常还是不建议大家憋屁,憋多了反而可能会危害人体。

二、经常放屁是肠癌吗?2种屁要警惕

其实,尚未有研究证实多屁和肠癌有密切关系。但需要注意,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肠癌确实会导致产屁增多。尤其是以下两种屁,要警惕很可能是肠癌发出的信号:

1、臭鸡蛋味的屁

一般情况下,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都会被小肠分解消化掉,否则就会进入大肠,引起菌群失衡,从而产生类似臭鸡蛋味的胺类物质。

若频繁放出带有臭鸡蛋味的屁,还伴有腹痛、便秘、便血等症状,就要怀疑是否肠炎或肠道肿瘤所致。

2、腥臭味的屁

当消化道内发生破溃、出血等情况,血液就会与食物残渣混合,融入肠道,就会产生一种腥臭味,类似于死鱼死虾的腐烂味道。若同时伴有黑便,就要警惕是肿瘤组织糜烂、剥落引起。

除了放屁异常,大肠癌还会伴随大便习惯改变、有便血或黏液便、莫名其妙的体重减轻、腹部绞痛、不明原因贫血等表现。当发现这些症状,医院专科进行排查。

三、屁多好还是屁少好?

放屁是一种生理现象,那么屁多好,还是屁少好呢?

一般来说,频繁放屁与饮食有很大关系,如摄入大量纤维类、淀粉类、蛋白质类和刺激性等易产气的食物,就会容易导致屁多。

但除了饮食,若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以及肝脏、胆囊、胰腺等消化不良的疾病,也可能导致放屁不断。

那无屁可放,正常吗?

如果成年人长期不放屁,多半是胃肠道阻塞或是蠕动障碍导致,如发生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或肠道肿瘤引起肠梗阻,屁被阻挡在肠道内无法顺利排出,就会积聚在肠腔内,引起腹胀、腹痛。

若并非疾病因素,却经常放屁,日常可以通过饮食干预来控制放屁的次数,比如少吃以下几种食物:

1、高纤维低聚糖的蔬菜

包括卷心菜、蘑菇、洋葱、玉米等高纤维蔬菜,富含低聚糖,非常容易产气。

2、奶制品

牛奶、奶酪等产品会含有乳糖,而这些都是细菌非常喜欢的“粮食”,若成年人存在乳糖不耐受,就会容易在肠道分解气体,造成屁量增多。

3、豆类

豆类是不错的粗粮,但同时含有寡糖,而小肠并没有分解寡糖的酶,这就导致寡糖可以完整进入结肠,与结肠细菌发酵,从而产生大量气体。

4、高脂食物

食用高油脂食物会增加肠道的消化负担,肠道无法顺利代谢掉多余脂肪、糖分,就会发酵产生臭气。

一个屁,竟然也能知晓健康事。放屁让人尴尬,但不放屁同样会给健康带来困扰。尤其是超过3天都没有排气、排便,一定要及时就诊查看,排除是否肠道异常堵塞引起。

参考资料:

[1]《《科普一分钟》

人为什么会放屁?》.科普海南.-11-05

[2]《放屁与肠癌的关系,千万不能忽视》.临沂市抗癌协会.-12-15

[3]《注意!这两种屁,竟可能是肠癌信号!》.云南中医.-09-02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bianlishop.com/cgzhl/132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