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讨论胆石性肠梗阻一例
2016-1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点击上面健康小屋让你身体更健康、生活更精彩
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10-24医学界消化频道
作者:邵晓东王金玲郭晓钟来源:中华消化杂志
病例资料:
患者女,74岁,因上腹痛2d于年4月20日入院。患者于年4月18日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以上腹部疼痛为主,为间歇性绞痛,伴有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呕吐后腹痛可稍缓解,无背部及肩部放射痛。急诊给予山莨菪碱、泮妥拉唑治疗后疼痛略好转,4h后患者再次自觉腹痛难忍,以“腹痛待查”收住入院。
既往史:胆囊炎,胆囊结石病史8年;心房颤动病史6年,一直口服地高辛治疗;高血压病史6年,服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
体格检查:体温36.5℃,脉搏78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80mmHg(1mmHg=0.kPa),神志清楚,对答尚流利,急性病容,皮肤色泽正常,巩膜无黄染,睑结膜无苍白,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未见肝掌及蜘蛛痣,腹部平坦,存在腹式呼吸,无腹壁静脉曲张,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软,上腹部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胆囊未触及,墨菲征(-),腹部鼓音区正常,移动性浊音(-),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五肋间,下界位于右季肋下缘,肝区叩击痛(-)。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7.4×/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0.,血红蛋白g/L,血小板计数×/L,血细胞比容0.。血清总胆红素11.4μmol/L,ALT9U/L,AST14U/L,AKPU/L,GGT35U/L,血清尿素3.24mmol/L,血清肌酐42mmol/L,血淀粉酶36U/L,脂肪酶56U/L,血清钠.5mmol/L,钾4.03mmol/L,氯.9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1.0mmol/L,D-3羟丁酸1.28mmol/L,血清白蛋白测定34.2g/L。血气分析:pH7.,氧分压63.9mmHg,二氧化碳分压37.1mmHg,氧饱和度94.3%,乳酸测定1.0mmol/L;钙1.11mmol/L。
诊断:腹痛待査,胆石症。
患者入院后给予禁食水,抑酸、解痉、补液等治疗,患者仍反复出现腹痛,伴恶性、呕吐,CT示肝内胆管扩张积气(图la);十二指肠水平段占位性病变(图lb)。年4月25日经口小肠镜示:胆道胃窦内瘘(图lc),十二指肠水平段炎性改变,病理提示十二指肠水平段黏膜组织慢性炎。再查全腹CT提示:小肠内(考虑空肠下段)团块状高密度影(图1d),伴小肠扩张(图le),不排除不完全性小肠梗阻。同时患者出现腹痛加重,伴频繁恶心、呕吐,肛门停止排气,并出现腹膜刺激征,普外科会诊诊断为肠梗阻、胆囊-胃窦内瘘。行急诊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距屈氏韧带70cm处小肠腔内结石,近端肠管扩张,行结石取出术(图lf),肠管缝合。患者于年5月10日痊愈出院。
患者腹部CT、小肠镜检查及手术结果
laCT示肝内胆管积气
lbCT示十二指肠水平段混杂密度占位性病变
1c小肠镜检查于胃窦大弯侧见一内瘘开口
ldCT示左下腹小肠肠管内见团块状混杂密度影
le腹部CT可见空肠肠管扩张
1f经手术取出结石一枚,其长径2.5cm
讨论
胆石性肠梗阻是胆囊结石罕见且严重的并发症,约占全部并发症的0.3%~0.5%。多发于65岁以上患者,女性患者占多数,术前诊断率不足50%。由于患者高龄、伴发疾病及延误诊治;发生该并发症的患者常有较高的病死率。胆结石进入肠道的主要途径为胆囊-十二指肠瘘(68%),也可通过胆囊-空肠瘘、胆囊结肠瘘(5%~25%)、胆囊-十二指肠-结肠瘘(2.5%)、胆囊-胃瘘、胆总管十二指肠瘘和十二指肠-左肝胆管瘘进入肠道。
典型的胆石性肠梗阻患者往往先发生急性胆囊炎,由于炎性反应导致胆囊和肠道的粘连,多见于胆囊底部。因局部缺血,加之胆石的压迫,形成胆肠瘘。胆结石的大小是出现肠梗阻的重要决定因素,一般认为直径大于2.5cm的胆结石可以导致肠梗阻的发生。65%的胆结石嵌顿于回肠末端和回盲瓣,发生于十二指肠的梗阻比较少见,约占3%~10%,胆结石偶尔可以堵塞美克尔憩室的开口、乙状结肠甚至阑尾。由于该病缺乏特异症状,诊断较为困难,文献报道胆石性肠梗阻患者从发病至接受外科手术往往需7至10d的时间。患者的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甚至呕血。按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按临床表现可分为堵塞型(50%)、反复发作型(30%)和腹膜炎型(20%)。明确诊断需要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腹平片和腹部CT检查。其中Rigler三联征(胆道积气、异位胆结石和小肠扩张)对于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发现其中的两种征象即可诊断胆石性肠梗阻。在三联征的基础上,反复的影像学检查发现胆结石位置发生变化,亦称Rigler四联征。
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增强CT对胆石性肠梗阻诊断的敏感度为93%,特异度为%,准确度为99%。目前认为CT检查是诊断胆石性肠梗阻的最佳手段,而在CT检査中发现Rigler三联征则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超声检查可能发现残留的胆囊结石、胆、肠瘘及胃扩张,与X线腹部平片联合检查可以将敏感度提高至74%。超声检查可对胆道积气和异位胆石做出诊断。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可以诊断胆道积气,但是对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有限。少数患者需剖腹探查方可明确诊断。胆石性肠梗阻的治疗目的是去除胆结石,解除肠道梗阻。外科手术方式包括肠切开取石术、肠段切除术、一步法治疗(肠切开取石、胆囊切除和胆肠瘘修补术)和两步法治疗(肠切开取石术,4~6周后行胆囊切除术和胆肠瘘修补术)。对于高危患者,也可考虑内镜下介人治疗、超声引导下的体外震波碎石术和腹腔镜手术,但这些技术的疗效仍需进一步研究的验证。内科保守治疗,仅适于直径小于2.0cm的胆结石,也有应用溶石药物进行治疗的报道。
文章来源于网络,用于交流参考
阅读是人生智慧,分享是助人为乐!
阅读是一种修养,分享是一种美德!
亲,看完后别忘记了分享啊,传递医学知识,造福人类健康,功德无量,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